期货日报:期货改写企业的“DNA” | 杉杉物产套保实录(上)
摘要: 发布日期:2021-08-17记者张田苗“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宁波港的商业发展历史悠久,但宁波当地的商业理念却一直守正出新,孕育出了一批国内贸易企业的“优等生”,
发布日期:2021-08-17
记者 张田苗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宁波港的商业发展历史悠久,但宁波当地的商业理念却一直守正出新,孕育出了一批国内贸易企业的“优等生”,它们在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加剧、行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早早地就通过期现结合锁定成本、期货市场套期保值和期市点价等市场发展手段,规避价格风险对企业造成的冲击并获取稳定收益,在市场中站稳了脚跟,致力于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宗商品贸易商。
2010年成立的杉杉物产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杉杉物产)就是这个群体中的一员。在不断学习创新应用衍生品的过程中,杉杉物产及其4家核心子公司上海杉杉贸易有限公司(下称上海杉杉)、宁波杉杉物产有限公司(下称宁波杉杉)、宁波杉杉能化有限公司、宁波杉杉石化有限公司,共同快速实现了从单纯的现货单边贸易向现货、产业研究、期货交易“三驾马车”并驾齐驱、相互联动的蜕变。
通过实体贸易和金融工具的有效结合,杉杉物产在近些年已经稳稳地走在行业前列,业务于全球范围持续扩张。现今,杉杉物产年大宗商品出库量已经达到550万吨,年营业收入逾300亿人民币。其中,95%的业务体量都有期货、期权等对冲工具的介入和支持。
初试水 衍生品市场白衣送酒
如今回看杉杉物产与期货市场的相遇,也是公司发展的必然走向。
2006年,全球商品市场开始进入了长达5年的牛市。2008年次贷危机发生后,各国政府接连推出刺激政策,商品价格再创新高,大宗商品市场一片繁荣。宁波作为国内最大的大宗商品港口之一,进出口十分繁荣,当时已是国内能化及下游产品交易量最大的地区,但当地的企业对衍生品知之甚少。
2010年杉杉物产在宁波成立时,赶上了这波商品牛市的尾巴。当时,公司定位还是从事橡胶、塑料、矿产品等大宗商品的传统贸易商,与当地大部分传统大宗商品企业一样,习惯且擅长于宏观经济持续稳定增长背景的企业经营活动,业务模式以现货单边贸易为主,赚取采销价差。
然而,就在杉杉物产成立后的第二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欧债危机造成外围需求的坍塌,国内企业不断降低自身成品库存、加快内部周转,且大幅减少对原料需求,大宗商品市场被推进周期拐点。杉杉物产眼看手中现货价格不断下跌,销售却不畅,每日成交零零星星,库存风险巨大。新业务也只能够以预售远期货物的方式先行锁定收入,再择机采购。而价格单边下行的情况下,一些承载能力较弱的对手方对远期预售合同毁约的情况比比皆是。杉杉物产的各业务部门都很发愁。
一年多的时间里,杉杉物产虽如履薄冰,依然免不了在塑料、天然橡胶和动力煤上吃了几次苦头。面对盈利空间被压缩甚至亏损,公司在资金和市场波动风险上的双重压力让当时在进出口贸易市场沉浮多年的杉杉物产总经理邹旭凌也发了蒙。但很快,他注意到有色金属相关产业在商品市场的牛熊转变中却显得尤为从容,进而很快关注到了“期货”这个“新”的名词。
有色金属行业是国内最早使用衍生品的产业之一,经过多年发展,到2011年前后,有色金属期货已经是我国发展时间较长、公认较为成熟的期货概念,价格发现、风险管理、优化资源配置等功能长期发挥较好。
发现“期货”这个关键词后,杉杉物产就开始频繁地与业内期货应用较为先进的企业和期货经纪公司沟通和学习交流,希望可以破解这个保障企业稳定经营的密码。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邹旭凌发现期货的套期保值功能十分贴合企业日常经营所需要,方向性的交易虽然可以增厚收益,但公司一时半会儿难以掌握精髓。
“期现结合的经营模式,其实特别适合现货流通企业进行自身的风险管理。”邹旭凌向记者介绍,现货流通过程中,企业的权益资产从合同签订之时就开始产生,销售出一批现货,短则需要几天时间,长则是几个月。波动是市场永恒的规律。通过运用与现货有高度相关性的金融工具对时间、数量敞口进行对冲,抑制绝对价格涨跌对企业经营权益造成的剧烈影响,企业可以在扩大企业经营规模时,不增加其面临的市场风险。
宁波港的发展历史悠久,但在宁波生长起来的企业,最不缺的就是尝试、创新的勇气。很快,邹旭凌带领的橡胶团队就提交了从事期货交易的申请,迈出了公司全面应用衍生品的重要一步。
入正轨 转向期现贸易商角色
2013年,杉杉物产中接触过期货的人并不多,出于对新事物的抵触与恐惧,大多人对期货的态度是拒绝的。据邹旭凌回忆,当时不少人对期货存在很深的成见,认为期货是脱离实体的务虚行为、投机行为,风险太大,不赞成公司进行期货交易。
杉杉物产的橡胶团队对上期所橡胶品种进行专题研究后,在上期所对橡胶品种开立空单进行套保。随后的一波现货价格下跌行情中,杉杉物产便因期现基差交易盈利,摆脱了亏损窘境。这次套保策略的成功试水,不仅使橡胶团队对衍生品的价值和运用有了初次的了解,也让公司很多人对期货的想法有了很大改观。
为了更快更深地了解期货,公司还邀请了当时行业内期现结合业务做得比较优秀的前辈为员工培训,普及以方案法管理期现结合业务、以权益法管理单边业务的模式。同时,公司内部还发起期货从业资格考试的倡议,鼓励大家对期货基础知识进行学习。自此,杉杉物产的企业“DNA”开始改写,公司内部结构逐渐发生巨大改变。
实际上,大宗商品市场中的企业,面对的最大风险之一就是价格风险。同时,价格风险还会引发管理难度更高的信用风险。如果有良好的价格风险管理工具,这两大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影响都会大幅降低。商场如战场,在宏观经济下行或行业处于产能过剩周期时,没有掌握价格风险管理工具的企业就会十分被动,稍有不慎,迎来的可能就是出局。
2011年开始的这波商品熊市中,固守传统分销模式维持做多博弈方式的市场参与者损失严重。仅从橡胶行业来看,2011年到2016年,橡胶价格从43000元/吨一路跌至9000多元/吨,不少橡胶产业的贸易商就此销声匿迹。也是在此期间,杉杉物产试水期货套保成功后快速进入了转型通道,积极探索金融工具的使用、培养专业的期现人才团队,自传统的单一现货多头赚取销售价差的模式转向以基差为基础的期现结合模式。
参与期货交易之初,公司主要是做套期保值,规避价格风险、锁定价差。但从理论到实践,杉杉物产也曾走过弯路,交了“学费”。邹旭凌告诉记者,当时公司套保持仓过程中,行情一直上涨,保值空头出现亏损,公司就认为这对经营效果产生了负面作用,提前进行了空头平仓,裸露出现货多头,希望获取更多上涨带来的收益。然而行情陡然走跌,公司不仅没有获得额外收益,所持现货也失去了保护。这次教训使杉杉物产对套期保值的“数量相等,方向相反,同时操作”进行重新认识,有了更深的理解,不再存侥幸心理。
随着橡胶和有色品种业务团队对期货的应用逐渐“上了道”,杉杉物产开始更多地吸收金融人才的加入,尝试更多期现结合策略。那时,传统贸易商转型的还不是很多,大部分期货品种基于基差的期现业务利润空间很大。公司团队就着手研究行情波动走向、月间价差、套保头寸比例,希望最大限度发挥期货和期权衍生品的价值。在尝试有色金属的跨期交易和天胶的非标套利时,杉杉物产按照既定的计划开仓后,从方案设定、下单、风控等岗位全程跟踪执行,都获得了较好的经营效果。
“这时,我们开始真正地领会到期货市场的优势,”邹旭凌说,就是这里永远有一个交易对手,可以在远期对当前的经营状况提供流动性,无论是做买入保值、卖出保值还是跨期交易,更无发生信用风险之虞。
对于杉杉物产而言,期货市场不仅是一个套保平台,也是购销、价格管理、库存成本管理的综合渠道。很快,杉杉物产将套保、套利等衍生品运用方式推广至公司的纸浆、沥青、螺纹、热卷等更多品种的业务中,杉杉物产的角色开始从传统贸易商转向期现贸易商。
杉杉,物产,大宗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