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亿美元的小米是如何炼成的
摘要: 炙手可热的小米公司即将登陆港交所,创下今年全球IPO的一项纪录。近千亿美元的估值,批量的造富神话,独树一帜的商业模式,让小米成为继BATJ(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和京东)之后,又一家IT生态巨头。小米的
炙手可热的小米公司即将登陆港交所,创下今年全球IPO的一项纪录。近千亿美元的估值,批量的造富神话,独树一帜的商业模式,让小米成为继BATJ(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和京东)之后,又一家IT生态巨头。
小米的成长,遵循的是一条循序渐进的递变之路。作为一家跨界性质明显的创业型企业,小米并不是以无知者无谓的姿态进入智能制造领域的。制造手机的门槛太高,雷军选择从米聊切入,软件着手,所以第一代小米手机上市时,小米已经积累了相当数量的“米粉”。2016年小米遭遇销量下滑危机时,小米意识到与OPPO、VIVO之间的渠道差距之后,又通过布局小米之家最终实现了线上线下的立体优势。
小米的成功在于不断延展的边界和对未来趋势的认知,从“专注口碑极致快”引领的互联网思维浪潮,到百家生态链企业的完美布局,再到对IOT和新零售的完善,让小米从一家手机制造厂商蜕变为一家具备互联网生态基因的软硬结合企业。当然,值得一提的还有小米“补课”的能力。作为一个跨界者、插班生,小米入局之时在供应链、工业设计层面几乎毫无经验可言,尽管吸纳了一众行业大咖,但几乎所有的环节都是一次从零到一的艰难之路。
在官方和民间的各种榜单上,小米的估值仅次于蚂蚁金服和滴滴出行,但从含金量上来看,小米的价值还要远胜于滴滴。相比于滴滴这种依赖资本开道、补贴引流,并行走在政策边缘的企业而言,小米的生态布局不可谓不完善。所以,当投行将小米的估值定位千亿美元左右时,好不令人意外。
看似每一步都是无心插柳,但小米之所以成为小米,有其内在的逻辑。雷军在小米上市之前的公开信《小米是谁,小米为谁而奋斗?》中总结小米的商业模式时称,小米不是单纯的硬件公司,而是创新驱动的互联网公司,硬件+新零售+互联网服务,成了小米的“铁人三项”。
表面上看,小米的每个环节似乎都不赚钱的,尤其是在硬件销售上,达成一定的量才能获得一定的微利。但“免费”却是小米的商业模式,手机、平板、手环(手表)、电视、音箱……最终把数以亿计的活跃用户集成在一个系统内,再不断地通过互联网服务来挖掘其中的商业价值。
今天的小米最不应该关注的就是如何在短期内赚更多钱,腾讯、京东的实践已经论证了一种商业模式:在同行们为蝇头小利而故步自封之时,对产业链溯流而上,迅速卡位和补足弱项。因为,只有在生态层面掌握了主动权,才能最终成就一家帝国级的企业。
小米,生态,布局,滴滴,腾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