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腾岁月:谢荣兴与“黄万国”的故事
摘要: 上海市静安公园里的一栋小楼内,常年忙碌着一位与中国证券市场共成长的知名人士——谢荣兴。这位年近七十、在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工作过多年的长者,每每想起自己在“黄万国”(万国证券黄浦营业部)的奔腾岁月,就按
上海市静安公园里的一栋小楼内,常年忙碌着一位与中国证券市场共成长的知名人士——谢荣兴。这位年近七十、在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工作过多年的长者,每每想起自己在“黄万国”(万国证券黄浦营业部)的奔腾岁月,就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
上世纪90年代初,“黄万国”是中国证券市场当之无愧的旗舰营业部,引领行业之先。在谢荣兴看来,当年“黄万国”的辉煌岁月,是万众逐梦的大时代造就的。
“黄万国”的辉煌岁月
“万国证券,证券王国”这句广告词,在上海最早的一批股民心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谁不知道“黄万国”,是要被笑话的。
老股民说的“黄万国”,就是位于上海广东路上的万国证券黄浦营业部。在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历程中,从来没有一家营业部,能像“黄万国”那样留下如此浓重的一笔。“黄万国”创造的辉煌,正是在其掌舵者谢荣兴的带领下完成的。
说到万国证券黄浦营业部,谢荣兴回忆说,它的开办其实缘于一个极为偶然的机会。1990年4月26日,他路过广东路西藏中路口的上海市工人文化馆,看见门口挂着一块牌子“大厅出租,年租金40万元”。一看市口很好,谢荣兴立即向当时的公司领导作了汇报。经过与出租方的两次谈判,最后以每年35万元的租金签约,由谢荣兴负责组建营业部。1990年6月25日,万国证券黄浦营业部举行了隆重的开业仪式。
由于经营得当,“黄万国”迅速成为投资殿堂,创下了10个全国第一:第一家全天候办公的证券营业部、第一部行情报价电话、第一家开办电话委托买卖股票业务、第一家公开受理股票抵押试点业务、第一家开办异地买卖深圳股票业务、第一家完全实行无纸化交易、第一家进入国际期货市场的证券机构、推出全国第一份股市分析日刊《股市大哥大》、第一家日交易量时常过亿元的证券营业部、第一家年利润超过1亿元的证券营业部。
如今,投资者可以在APP上快捷地买卖股票,但在1990年,沪深两地交易所是割裂的,上海的营业部不能买卖深市的股票。“黄万国”最早开办深圳业务时,深市还处于熊市,4个月后,深圳股市行情才起来。由于深圳股市行情火爆,大家通宵达旦排队,争相入市,最高峰时要排5个通宵才能拿到委托单,每笔委托要20万元起。
由于客户太多,股民到营业部委托交易,需要提前排队拿号。有一次周五收市后,例行编号登记下一周的委托,但编号全发完后队伍依然望不到头。股民们在营业部门前齐呼谢荣兴的名字:“一二三,谢荣兴。一二三,谢荣兴。”这让谢荣兴激动得热血沸腾,当即决定继续接受更多人委托。
“我率先让深圳市场股票异地交易。”谢荣兴自豪地说。
“黄万国”成了推动行业改革的一面旗帜。当时的上海市领导都先后考察过“黄万国”,当时的中国证监会领导刘鸿儒等也都前去检查指导工作。
“黄万国”吸引了包括日本NHK广播公司、美国广播公司、《时代周刊》、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美国有线新闻网、路透社、《朝日新闻》等全球主流媒体竞相报道。
渴望改变的奔腾年代
没有谁能脱离时代的洪流谈发展。1990年的上海,在改革开放政策的引领下,人心思变,大家对新事物非常感兴趣,而拥有巨大财富效应的股市让投资者热情高涨。
每天收盘后,在“黄万国”门口的广东路上,依然有很多投资者聚集在一起谈股论金。昔日平静的广东路,如同赶集一样被挤得水泄不通,甚至到了晚上10点还有人聚在一起谈论股票,“马路股票沙龙”因此得名。
谢荣兴介绍说,最初股民们聚在营业部门口的广东路上,后来地方逐渐扩展,东至云南中路,西至人民广场,平时每天大概有三四百人,到了周末更多至上千人。
由记者徐汇拍摄于20年前的照片显示,“黄万国”门口聚集了黑压压的人群,把广东路挤得水泄不通,一直延伸到西藏路。昏黄的灯光下,数十人围成一圈,有人手舞足蹈、兴致勃勃,有人洗耳恭听、若有所思。营业部内部灯火通明,屋里挤满了人,门口更没有任何空隙。
1990年底,距离上交所开业前几天,“黄万国”计划向客户做一场咨询报告会。原打算只让自己的100多个客户参加,投资者闻讯后蜂拥而来,最后不得不借用隔壁上海市工人文化宫能容纳250人的小剧场。由于没有限制买票,结果上千人挤进了会场。
“当时的场面,用水泄不通来形容绝不过分。座位全变成站位,连主席台上也挤满了人。”谢荣兴回忆说。
为了服务投资者,从1993年1月4日起,“黄万国”创办了全国第一份股市分析日刊《股市大哥大》。《股市大哥大》有4版,主要刊登股市消息及对当天行情的分析,受到投资者疯狂追捧。
1993年1月16日晚,正在上海调研的时任证监会主席刘鸿儒等一行到“黄万国”考察。看到投资者追捧《股市大哥大》的情景,刘鸿儒惊叹不已:“没想到上海投资者的热情这么高!”尽管如今微博微信已经改变了投资者的生活,但马路股市沙龙这种面对面的交流方式,仍令很多股民乐此不疲。每逢周末,在“黄万国”门口依然能见到股民在谈股论金。
一切都是实干出来的
无论面对多么好的大时代,如果没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机会也会擦肩而过;无论面对多么好的大变革机遇,如果缺乏做实事的决心,也会功亏一篑。
在谢荣兴看来,“黄万国”创下中国证券市场诸多第一,完全是艰苦奋斗的结果,都是实干出来的。谢荣兴告诉记者,当年的营业时间从上午8点半开始,一直持续到晚上7点半,有时候还会延长到夜里10点半。午间也不休息,星期日照常营业,卖国库券。
那时,谢荣兴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是看清算是否结束。因为业务太多,手工清算慢,经常需要彻夜清算。由于业务繁忙,谢荣兴经常下班后也不回家,就住在营业部的一个小阁楼里。“地方非常小,但却干劲十足。”他说。
谢荣兴回忆道,那时干劲冲天,只要有了好主意,就马上去做,公司管理层也会全力推进,效率非常高。谢荣兴把开办深圳业务的想法向公司领导作了汇报后,公司领导立即拍板,支持开办代理深圳股票交易业务,而且要求越快越好。兴奋异常的谢荣兴连夜组织起草委托买卖深圳股票的有关规定,第二天早上就把墨迹未干的通告贴在了营业部门口。
谢荣兴说:“在奔腾向前的大时代里,大家都充满干劲,只想把事情做好,从来不计较个人得失。”
1992年下半年,深市向全国开放,欢迎各地券商到深圳开设营业部,谢荣兴得到消息后便立即到主管部门申请。然而,根据当时的规定,一家券商“不能同时成为两地会员”,“黄万国”已经是上交所会员,不能再成为深交所会员。但谢荣兴坚持认为,这是不合理的规定,应该改。回忆起当时据理力争时的情景,谢荣兴说:“为达到目的,我不惜天天到主管部门‘上班’。”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谢荣兴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机遇偏爱有准备的人
机遇来了,如果没有做好准备,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机遇溜走。在证券市场蓬勃发展的大时代里,为什么谢荣兴成功把握住了机会?答案在于,机遇偏爱有准备的人、善于接受新事物的人。
谢荣兴告诉记者,自己与证券市场结缘于1988年末。那时,一位校友告诉他万国证券公司在招聘财务经理。谢荣兴回忆道,当时面试内容包括宏观经济、企业经营、财务管理、人生规划甚至个人爱好。在谢荣兴看来,能被录取并出任万国证券公司第一任计财部经理,主要得益于在原工作单位上钢五厂打下的基础。“我在上钢五厂厂校学过辩证法、政治经济学,又自学过《资本论》,还在厂宣传组办过厂报,做过‘工业会计’、‘基建会计’,并学完了大学经济法的全部课程,取得了企业法律顾问的资格,还在一家联营企业当总会计师、财务科科长。”
由于既懂财务又懂法律,还懂一点宏观经济,并在企业做过会计,谢荣兴到了万国证券公司后如鱼得水。“我在证券行业第一个做了资产负债表,不仅会财务,而且会经营。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是第一个从财务岗位转到业务岗位的。”
在“黄万国”正式营业前,很多员工还不知道如何办理委托、清算、交割、过户以及财务处理等,因此,公司只能抽调以前在银行工作过的员工组成股票交易小组。谢荣兴派员工到工行上海信托投资公司静安证券部偷师学艺,观察交易过程,熟悉业务程序,向营业员、投资者打探细节。
“虽然以前没做过业务,但我们善于学习,‘黄万国’开办半年后,就成了上海市第一营业部。”谢荣兴自豪地回忆道。
证券市场肩负重要使命
作为最早一批证券从业者和管理者,谢荣兴对中国证券市场有着深刻认知和独到见解。
在谢荣兴看来,成立上海证券交易所展示中国改革开放的决心。谢荣兴认为,那时的大多数企业先天不足,不管是国企还是民企,资本金普遍严重不足,而股票上市募集资金后,企业就有了资本去扩大再生产。从这点来说,股市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功不可没。
在谢荣兴看来,证券市场的发展过程本质上也是人们心灵碰撞、观念转化的过程,是市场参与者探索、创新、实践的过程。如果说当时成立上海证券交易所展示改革开放的决心,那么如今在上交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表明国家把资本市场改革发展提到了更高位置。虽然相隔近三十年,但证券市场肩负的使命同样重要。
万国,谢荣兴,营业部,证券,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