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助湖北省棉花产业重现生机
摘要: 棉花,曾是湖北的优势农作物。受国家政策影响和比较效益影响,前些年,我省棉花产业走向低谷。随着世界经济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加,今年以来,国内棉花产业形势发生变化,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成为不二选择。
棉花,曾是湖北的优势农作物。受国家政策影响和比较效益影响,前些年,我省棉花产业走向低谷。
随着世界经济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加,今年以来,国内棉花产业形势发生变化,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成为不二选择。湖北棉花产业如何寻找突破口,顺应新变化,再创辉煌?连日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进行了采访。
鄂棉曾经辉煌
早在十年前,谈起棉花产业,湖北是长江流域重要棉区,在全国地位不容忽视,最高峰时,全省棉花种植面积超过800万亩,加工企业上百家。
2014年起,国家取消棉花临时收储政策。与此同时,农村劳动力老龄化问题突出,机械化采收尚未突破,种植棉花比较效益下降,农民种植棉花意愿下滑。
“棉花之乡”天门曾以面积大、产量高、品质优闻名全国。如今,天门昔日的棉花规模种植基地基本绝迹,取而代之的是蔬菜、大豆等经济作物。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至2019年,湖北棉花面积已从623.39万亩调减到244.25万亩,总产量由45.97万吨下降到14.36万吨,棉花产业处于历史低谷。
省农业农村厅专家介绍,我国棉花种植主要分布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以及新疆产区,在政策的指挥棒下,中国棉花主产区已从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新疆“三足鼎立”演变为新疆“一家独大”。
由于省内棉花资源减少,鄂棉加工企业为求生存,远赴新疆,通过委托加工、包厂经营等方式开展合作,也只能维持微薄利润。
产业西移,内地棉花产业风光不再。为稳定国内棉花供需,2017年,国家以新疆为重点,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主产区为补充,划定棉花生产保护区3500万亩。其中,湖北200万亩。
科研十年从未停步
尽管产业在萎缩,但科技攻关并未止步。
在位于鄂州市的省农科院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150亩棉花试验田里,2100余份育种材料凝结了我省农业科研人员的心血。
“选育一个优良品种,需要8至10年时间。”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棉花育种团队负责人蓝家样告诉记者,虽然这几年受国家政策变动影响,省内棉花产业不振,但湖北在棉花育种上的科研攻关从未停歇。2010年,湖北率先在长江流域开展了短季棉品种选育和品种审定工作,到2019年,农业科研部门和种子企业先后育成早熟直播棉花品种10个。
除了育种,轻简化生产也是主攻方向。我省棉花科研、教学、推广和企业紧密合作,以棉花轻简高效生产为主攻方向,加大棉花品种、种植方式和种植模式创新与攻关力度。经过近十年的努力,研究制定了麦油后棉花直播轻简高效栽培技术,大大节省了人工、农药和化肥投入,提高植棉效益。据调查,高产示范户棉花籽棉亩产250至300公斤,接近杂交棉产量。2018年监利国力粮棉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棉花380亩,籽棉亩产量达到275公斤,亩产值达到1850元,节省肥料投入40%,减少用工40%。
让轻简种棉技术在更多田野开花结果。我省在荆门、荆州、黄冈、天门等棉花主产区开展试验示范,逐年扩大示范面积和规模,2020年棉花轻简化种植规模达到10万亩以上。
高质量发展是突破口
随着全球经济形势日渐复杂多变,棉花作为重要的战略储备物资,或将迎来新的发展格局。
今年初,针对棉花市场潜在需求,国家从棉花市场供给侧出发,通过时间窗口规划、价格机制设计以及保护市场措施,有效激活棉花市场上下游。这也释放出坚定发展棉花产业的信号。
“以科技引领,推动棉花产业向高质量发展,将成为产业重生的突破口。”省农技推广总站副站长羿国香认为。
据了解,目前棉花生产仍然以杂交品种、育苗移栽、大水大肥的传统棉花生产方式为主,受人力成本不断攀升的影响,这种传统生产方式直接导致棉花市场竞争力弱、生产不断萎缩。
打造示范样板,让“盆景”变“风景”。我省将继续支持农技推广和科研部门在新品种选育上下功夫,培育生育期短、品质好、宜机采的品种,宣传推广新型植棉技术,扩大示范样板的辐射带动作用。
目前国家对棉花实施目标价格补贴,长江和黄河流域棉花补贴标准不足新疆的一半。羿国香建议,国家应提高长江和黄河流域棉花补贴标准,籽棉价格加补贴每斤4元以上,棉农才会有种植积极性。
“用好棉花保护区政策,吸引更多农业主体投身产业。”湖北银基棉业负责人很有信心地说,多种经营发展,延长产业链条,内地棉花产业的星星之火才会再次燎原。
棉花,种植,我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