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黔西南州高位推动食用菌产业持续“裂变”发展
摘要: 近日,贵州黔西南州完成食用菌种植8.12万亩,产量27.96万吨,产值39.15亿元,带动2554名贫困人口脱贫增收黔地多珍馐,山野菇飘香。
近日,贵州黔西南州完成食用菌种植8.12万亩,产量27.96万吨,产值39.15亿元,带动2554名贫困人口脱贫增收
黔地多珍馐,山野菇飘香。今年以来,黔西南州充分发挥食用菌产业“短平快”优势,牢牢把握“八要素”,采取“五步工作法”,坚持把食用菌作为推进农村产业革命、确保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点产业来抓,全力推动食用菌产业持续“裂变式”发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高位推动、高效落实。黔西南州积极抢抓“东菇西移”机遇,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筹资1.1亿元组建林下产业运营公司,州级列支1000万元专项资金对产业发展进行考核奖补,争取到宁波帮扶资金2000万元,支持林下菌药产业发展,出台《林下菌药产业发展实施方案》、《食用菌产业发展年度实施方案》等文件,明确目标任务、措施办法、责任落实等,为高质量推进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保障。
2.菌种生产、菌材发展。黔西南州引进全国优质菌种企业福顺三友公司,培育丰源现代农业、裕农菌业、润丰农业、利康农科技等菌种供应企业,供应红托竹荪、姬松茸、冬荪、大球盖菇等多种优质菌种,母种供应占全省比重的12.9%、栽培种供应占比达28.7%。依托国储林和退耕还林等政策,在安龙、册亨、望谟等县(市、新区)大力发展以刺槐为主的菌材林,已发展4.1万亩菌材林,全力保障食用菌产业持续发展需要。
3.菌企培育、打造品牌。通过“内培外引”,黔西南州采取“国有平台公司+龙头企业+合作社/国有林场+贫困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组织方式,培育经营主体企业79家,其中,拥有1000万棒以上产能的经营主体26家,培育景地生物丰源现代农业为主的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6家,积极打造“万峰林”、贞丰丰源红托竹荪和安龙香菇公用品牌,支持3家企业、6个产品获有机认证,培育企业注册以“贵义龙”、“苗阿婆”、“太阳雨”等为主的8个商标逐渐形成了“一县一优品、一品一基地、一品一市场”的食用菌产业集群。
4.产销对接、拓宽销路。黔西南州通过开拓本地市场和扩大州外市场的方式,积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分拣中心建设,加强与贵阳市农投集团公司、中央定点帮扶单位等合作,促进全州食用菌产品更好更快地融入全国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利用“万峰严选”等网络营销平台,采取“大数据农业+直播带货”的方式,积极拓展线上销售市场,全力搞好产销对接工作。
5.利益联结、助力脱贫。黔西南州学习借鉴外地发展经验,推广复制安龙“1210”模式,引导企业通过菌种菌棒生产和产品回购销售获取收益,合作社通过财产和资金项目入股得到分红,农户通过劳动务工、土地流转和入股承包管理得到增收,形成三方共赢利益共同体,制定《州县乡三级联动攻坚晴隆县食用菌产业发展工作方案》,采取安龙县“一对一”帮扶晴隆县推进食用菌产业的方式,助力晴隆县脱贫摘帽。目前,全州仅林下食用菌产业累计用工量达27.32万人(次),群众务工收入达2100万元。
6.加大投入、夯实基础。黔西南州多渠道整合资金,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抓好晾晒场、烘干房、菌棒加工、冷链物流等生产设施建设,积极引导食用菌规模经营主体申报流动资金贷款“黔菌贷”,全力实施“农调扶贫险”,切实降低生产风险,目前,共为501户农户及经营主体投保食用菌1.5万亩。
7.技术支撑、统筹调度。黔西南州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与国内外知名科研院所达成技术合作关系,积极争取李玉院士团队、湖南农大、省食用菌专班、省农科院和贵州大学等的技术支持,充分整合州内资源,确保每个林下食用菌产业基地有1个技术服务团队,深入基地开展调研,召开专门会议,了解生产进度、分析产业发展形势,及时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组织现场观摩,通过“比、学、赶、超”方式,推动食用菌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的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
未来,黔西南州将继续以“菌种、菌材、菌企”培育为重点,紧盯目标抓落实,扎实推进食用菌产业取得实效,优化利益联结机制,充分发挥产销专班作用,加强产销对接,拓宽销售渠道,确保带动农户增收致富,用足用活农银企、“黔菌贷”、特色产业险等政策,多方争取资金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和生产设施建设步伐,抓好招商引智,制定更多优惠政策,引进高层次技术人才和资金,强化菌种及新产品研发,努力在破解技术难题、技术推广运用、优质品种培育、产业选择、病虫害防治方面建立长效机制,确保食用菌产业可持续、高质量“裂变式”发展。
食用菌,菌种,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