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去托市政策对稻谷生产的有利影响
摘要: 市场是只无形的手,指挥着各种经济生产行为,而国家的调控政策则是有形的手。稻谷生产在托市政策这只有形之手的指挥下,已顺利走过十多年,在未来的几年内,稻谷托市政策或将在粮食政策的大舞台上隐退或被替代,去除
市场是只无形的手,指挥着各种经济生产行为,而国家的调控政策则是有形的手。稻谷生产在托市政策这只有形之手的指挥下,已顺利走过十多年,在未来的几年内,稻谷托市政策或将在粮食政策的大舞台上隐退或被替代,去除托市政策后将给稻谷生产和市场带来什么样的有利影响呢,时间会给我们回答和证明,请拭目以待。
(一)逐步回归市场收储定价
经过连续几年较大幅度的上涨后,稻谷托市价已成为“天花板”价,是市场的最高收购价;在大量廉价进口大米冲击和终端消费不振的情况下形成了“稻强米弱”走势,用粮企业盈利能力持续偏弱,入市收购能力有限,政策收购逐渐替代市场收购,出现了“洋货入市、国货入库”的现象。面对这种极不正常市场运行情况,粮食调控政策已到了急需改变的时候,但并不是直接去除托市政策,而是在其他的政策的配合下逐渐退出大家的视线,把定价权还给市场。目标价格政策或将是其中的一个主要的配套政策,它是在市场形成农产品价格的基础上,通过差价补贴保护生产者利益的一项农业支持政策,或将是稻谷生产的一枚“定海神针”,可以支撑住粮价大幅、非理性下跌。
实行目标价格政策后,取消托市收储政策,农民按市场价格出售稻谷,恢复市场自然运行价格,并随着目标价格合理确定而逐渐走向正常,形成市场的收储定价机制,市场发挥正常的价格调节功能。同时,促使稻谷市场价格逐步靠近国际粮价,缩小国内外价格差;从当前的汇率来看,如果人民币汇率下跌,意味着大米进口价格上涨,进口利润下降,将形成国内粮价自然“防护层”,可以抵御或放慢进口稻米进入国内,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市场价格机制的健康发展。
目标价格等相关配套政策的制定、实施应切合当前稻谷市场行情,综合考量,通盘测算,避免损害种粮农民利益,使市场和种粮农民出现过度反应,影响稻谷的正常价格走势和生产形势。重回市场,不光是价格上的回归,更是稻谷市场参与者的重新站队和排位,作为排在首位的农户,在心理预期、种植习惯、售粮行为上也必须跟上新形势、新变化。
(二)大幅减轻国家财政负担
近几年,国家每年在托市稻谷的收购、保管上投入数百亿元。拍卖销售上,国家往往还需要“贴价”,价差有多有少,一般有年限和品种区分,但超期储存的稻谷会有更大的价差。如国家已启动的超期储存和蓆茓囤储存玉米交易,当前拍卖成交均价大概在1400-1500元/吨,与2013、2014年收购时2200元/吨左右的价差超过700元。从当前的市场行情来看,稻谷的拍卖也将复制这样的情况。稻谷的顺价拍卖难以实现去库存的目标,今后是不可能继续实行的,降价拍卖势在必行;加上2012年、2013年收购的未能拍卖销售出库的托市稻谷,即将成为超期储存稻谷,后期的拍卖价肯定将大幅度低于原收购价,这中间将产生巨大的资金缺口,而且这部分资金损耗没有谁是直接的受益者,被消磨在时间、质量、市场三者之间的转换过程中。托市的庞大资金投入和缺口都需要国家财政去支撑,可想而知,国家也承受着沉重的财政负担。
一面种粮农民利益,另一面是如何减轻国家财政压力,如何兼顾,得到一个相对平衡点?改革当前稻谷粮食调控政策,取消托市政策或是一个较好的办法,给市场更多价格确定、波动的自由,将大幅减少明面上的支出,还可以减少托市收储过程的中间内耗,为国家财政减负,甩掉包袱,轻装上阵,腾出资金去做更多利于种粮农民利益和国家粮食安全的工作,进一步夯实农业生产基础,实现农业大国的梦想。
(三)精准保护种粮农民利益
对农民而言,拿到手里的收入才是真正的收益。过去的十多年,稻谷托市政策在保护农民利益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随着种植成本“地板价”和托市“天花板”价的形成,种粮农民的收益不断受到挤压,提高难度大,比较收益较低。如何把国家财政在稻谷托市上投入的大量资金,通过各种方法更直接地补贴给种粮农民,精准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好钢用在刀刃上”,让种粮农民获得更多到手的真正收益,加大“粮食直补”或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
种粮农民直接补贴,是国家为了保护种粮农民利益、调动种粮积极性、提高粮食产量和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包括将良种补贴、种粮直补和农资补贴合等其他支持保护性补贴,总体目标为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以农机补贴为例,在当下的种粮农户家中,农机已经很常见,从耕种到收获的犁地机、插秧机、收割机等,正在逐步取代人工耕种,一些种粮大户家中的农机类型已基本配置齐全。曾经作为重要种粮工具、农民的好伙伴“耕牛”被挤出了田野,“老黄牛”在今后的农村也将少见。这种变化其中有大部分功劳都得益于“农机补贴”的实施。根据与多位种粮农民的交谈得知,“农机”是属于易消耗品,一般都是3-5年一换,日常还要保养、维修投入,好的农机是好帮手,可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增产增收。为此,种粮农民希望农机补贴力度还能进一步加大。
在南方,以稻谷种植为生的农民,由于人均耕地少、种植成本高等原因交织在一起,导致收入来源单一,基本处于贫困线上下挣扎,如不辅以外出务工等其他谋生手段,对天灾人祸抵御能力较弱,一旦有意外情况发生极易致贫。目前,单纯水稻种植的补贴偏少,所以,在实施种粮直补的过程中,建议结合当前的精准扶贫工作,给予种粮贫困农户其他特殊性补贴,如“售粮交通补贴”、“售粮数量奖励”,真正发挥粮食直补的“调节器”作用,助力扶贫工作,提高种植收益,帮助贫困农户早脱贫
(四)促进稻谷品种结构优化
在托市政策的保护下,优质稻谷与普通稻之间无法拉开价差,而优质稻抵抗自然灾害的性能低,导致亩产较低,农民因而都愿意种普通稻,尤其是随着托市价格的不断提高,为实现最大收益,种粮农民在稻谷种子的选择上把普通、高产的水稻作为首选。但随着国民对“一日三餐”的质量要求不断提高,大米需求结构已出现了大变化,优质米成为了更多人的选择;普通大米,特别是其中的早籼米,销售对象变窄、渠道受限,沦为其他用粮。稻谷供需之间的结构差正逐渐发生变化,甚至出现了失衡的现象。根据了解,很多农民认为普通稻和优质稻收购价格基本没有差别,都是以托市价卖到粮库,除了自己吃的外全部都种普通水稻。此外,托市收购还导致一些粮食加工企业生存困难,难以实现其原本的收储加工产能。长此以往,非常不利于稻谷结构优化。
托市政策去除后,市场定价机制发挥作用,收购、销售价格上能体现出稻谷的优质优价,利于品种结构优化。 一是以需定产。在经济利益的指挥下,将引导农民合理调整种植结构,逐步提高优质稻的种植面积,在农业技术不断推动的助力下,稻谷总产将出现小幅下降或稳定现有总产,但总体质量将会有明显提高,更加适合消费和加工需求;二是优胜劣汰。“双改单”现象将大幅增加,只种一季将普遍发生,一些当地反响较好的优势品种将成为农户的首选,并将导致早籼稻等其他普通稻种植面积大幅减少或者消失,成为一些种粮大户或合作社配置生产的小量种植品种,作为米粉等特殊用粮企业的订单收购。三是平衡发展。加工企业能收购更多适合加工的优质原粮,并以地域为特色和区分,打造各自的大米品牌和销路,形成农民生产、企业加工、市场需求三者“循环相对”的平衡发展关系。
此外,去托市后,稻谷品种结构优化,可推动优质稻储备轮换购销,适当提高优质稻储备比例,优化储备粮品种结构。同时,储备粮还可以根据各省优质稻区域生产情况,按品种进行单收、单存、单独出售,增强稻谷商品粮的一致性,有利于生产加工和市场销售,提高粮食售价,增加农民收益。
(五)助力土地流转形成规模
当前,农业土地流转正在全国各地以多种形式进行着,但面对巨大的土地总量来说,存在着流转总体规模偏小 、经营程度不高的情况,尤其是南方的丘陵水田,土地流转大部分是以农户之间的出租、转包为主,靠农户的自发和自愿为主,通过村集体或其他中介组织流转的比例仍然不高,还需要进一步的推进和撮合。
未来稻谷商品粮的提供者或将是具有优势的新型职业农民和合作社,他们将主导稻谷生产,发展现代稻谷产业,确保稻谷市场供应,而土地流转、规模生产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纵观当前的国际粮食生产形势,要想在稻谷生产上获得更好的收益,必须大幅降低生产成本,发展特色种植。
去除托市后,小规模的传统种植的方式将难以大幅降低成本、保持稳定收益,在综合比较下,大多数无力和无心种植的农民将选择放弃稻谷生产,在走向城市的同时把土地出租或转让,土地将向种粮大户或合作社集中,兼职务农人数大幅减少,专职农民增加,这是稻谷种植形成规模的前提,也是推进镇化的一个重要步骤。在进行流转的同时,还要加大监管力度,保证流转土地作为水稻种植,而不是种植其他经济作物,甚至挪作他用。土地流转后,在政策调控的合理引导下,按照市场需要组织发展高效现代农业,加快种植结构调整,推动稻谷的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特色化发展,有力地促进农村主导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当然,达到这种稻谷生产发展状态还需要一些时间,迂回前进,需要所有参与者的共同努力。
诚然,去除托市后,短期内会减少种粮农民的收益,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但长远来看,这是一个必须经过的历程,是一个旧政策走向新政策的阵痛磨砺,阵痛过后将给稻谷生产开辟新格局和注入新活力。同时,需要国家给予稻谷生产更多重视,稳定种粮农民利益,完善各项涉农政策,进一步夯实我国稻谷生产基础,提高稻谷生产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来源:中华粮网
稻谷,市场,生产,粮农,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