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科技史研究?韩启德院士这样说
摘要: 11月14日,中国科技史学会2020年度学术年会开幕式上,中国科协名誉主席、中科院院士韩启德致辞时,提了一个他最想和大家探讨的问题:“要做有意义的研究”。他认为,科技史研究“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史料揭示规律、明白道理,指导当今。”
11月14日,中国科技史学会2020年度学术年会开幕式上,中国科协名誉主席、中科院院士韩启德致辞时,提了一个他最想和大家探讨的问题:“要做有意义的研究”。他认为,科技史研究“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史料揭示规律、明白道理,指导当今。”
韩启德说,科技史研究要按时间来建构,史料是基础,文献学乃至考古学是基本功,没有丰富的史料,尤其是新发现的史料,要做出原创性的研究成果是很难的。但是不能停留于此,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这些史料揭示规律、明白道理,指导当今。我们常说“以史为鉴”,研究历史是为了理解当前;知道我们从哪里来,才能知道我们现在在哪里,可能往哪里去。
北大一位青年教师的一篇科学史文章《技术逻辑与技术民族主义》给韩启德留下很深的印象。这篇文章挖掘、收集了我国上世纪60-70年代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研制红旗轿车的许多鲜为人知的史料,由此说明当时我国的实际科技能力并不像众人心目中那么的落后,令人信服地证明只要我们坚持自立自强,加上正确的政策支持,谁也阻挡不了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壮大。他觉得这样的科技史文章有史料有见解有意义。
“但我也发现目前我们有些研究只是史料的堆积,没有从这些史料中得出有意义的道理。”他举例说,例如从不同年代的典籍中比较同一名称中药的差异,得出它们并不是同一种药的结论。“像这样的研究作为中药学研究似乎还有一点价值,但作为科技史研究就不足道了。”韩启德说。
还有的研究收集人家已经发表过的资料,归纳出一些浅显的公知的道理;有的文章看不出史料与结论间有什么必然的逻辑关系等等。韩启德觉得这样的研究给人的感觉就成了“为研究而研究,为发文章而写文章”。
“我觉得要做出好的科技史研究,首先要建立追求一流学术的愿望,‘板凳愿坐十年冷’,舍得下功夫,摒弃浮躁,拒绝平庸。其次是要加强学术功底,扩大知识面,理工医科出身的学者要特别加强史学功底,历史出身的学者要努力补充科技医学的基础知识,大家都要更好应用科学方法,加强哲学思考。”韩启德说。
近几年,“作为科技史界的一员”,韩启德多次组织、出席有关科技史的学术交流活动,并积极与研究人员沟通交流。
他认为,我国科技史学界对中国当代科技史的研究最为薄弱,而恰恰当代史与现实联系最为紧密,对当今科技发展的实践最有实际指导意义。他在14日上午的活动中,建议鼓励与加强这个领域的研究。
今年是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成立四十周年。“1980年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的建立,使得全国的科技史工作者有了交流、协作的平台,是科技史在中国建制化的里程碑,是科技史学科学术共同体形成的标志。”韩启德希望学会今后能更多提供平台,加强学术交流与协作。
“科技史是小学科,学科力量比较薄弱,影响力不够大,更需要加强彼此间的密切交流、共同发展,学会的作用显得更加重要。”他建议,科技史学会充分发扬学术民主,更加广泛动员成员的积极性,组织更多形式多样的小型专题学术研讨会,办好自己的学术刊物,反映大家的心声,维护大家的权益。
他鼓励科技史研究人员自觉把自己的研究与国家战略联系起来,以扎实的研究成果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提供借鉴,为我国科学文化建设、国家科技自主创新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科技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