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前驻华大使芮效俭:中美关系无须悲观
摘要: 每个人印象最深的是儿时的记忆,已年过耄耋的芮效俭就还清晰地记着二战时期为了躲避日军战祸,举家住在成都的日子。美国前驻华大使芮效俭“二战期间,我在成都住了几年,当时在城里是铺好的马路,可一出城,就变成了
每个人印象最深的是儿时的记忆,已年过耄耋的芮效俭就还清晰地记着二战时期为了躲避日军战祸,举家住在成都的日子。
美国前驻华大使芮效俭
“二战期间,我在成都住了几年,当时在城里是铺好的马路,可一出城,就变成了泥泞的小路。在很多小河上也没有桥,我们住在华西大学附近,要去锦江饭店就要过一条没有桥的河。”芮效俭回忆说,“当时那个地方已经是城市的边缘,是在护城河外,可现在从那里开车出成都市区就需要四五十分钟时间。”
不过,对于中国变化,芮效俭的体验更多的是他切身的感受。
中国社会比城市的变化更大
芮效俭在中国长大,这段经历让他对中国有着不一般的情感。
小时候在中国的生活经历让芮效俭认识到,普通的中国人和一般的美国人没什么区别。
“很多美国学生第一次接触中国文化时会感到震惊,我却感觉不到什么差异,只是生活在不同地理位置,有不同文化传统的人而已。两边的人对我来说都是一样的,有着相同情感,比如都爱他们的孩子。”
对于职业外交官来说,这种感受当然有利于沟通,也有利于结交新老朋友。“我一直在使用最初的中文名,因此当我回到中国后,人们都知道我是谁。”芮效俭说。
1991年到1995年,芮效俭出任驻华大使,这是他第二段在中国的工作经历,此前则是1978年到1981年。两次驻华间隔十年,其中的变化让芮效俭感慨不已。
“在我的第一个任期里,日常用到的大部分东西都要从美国带来,因为在中国商店里买不到。而1991年再到中国时,这里就什么都有了。中国的标准也和世界的标准也逐渐接轨了。”
芮效俭卸任驻华大使后至今又过了20多年。期间他多次来中国,目睹了北京和上海等城市的变化。不过,在他看来,中国人内心的变迁比街道更为显著。
“中国社会的变化比街道变化要更大。我第一次来华工作的时候,带着女儿出去在北京的湖上滑冰,几十个人来围观。现在外国人到处都是,没人会过多注意。这些年来,中国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越来越多,与外部的交流更加顺畅。”他说。
中美关系重在消除误解
芮效俭40多年的职业外交官生涯中,曾在新加坡、印尼和中国等国出任过大使。其中,在北京当大使被认为是最有挑战性的岗位。
“在中国当大使始终是个棘手的工作,在华盛顿的中国大使也是如此。”芮效俭说。因为,中美双方对彼此的了解和信任程度,要低于理论上的程度。
“对美国人来说,很难理解中方一些行为的动机。美国知道中国要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但很多美国人认为中国崛起是要改变一些已有的对边境的法律判决。”芮效俭说。
在他看来,这种误解是相互的,这种误解给中美双方的沟通带来了困难。
芮效俭坚信,外交的意义就在于减少误解,促进沟通。“我始终坚信,与中国交恶不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因此我当时就一直致力于挖掘中美关系中的积极因素。我认为中国驻华盛顿的大使也抱着相同的理念。高层都明白,双边关系不好既不符合美国利益,也不符合中国利益。但很多普通人对此并不了解,如果得不到民众的支持,外交政策就会失去基础,因此在这方面双方都需要做得更好。”
然而知易行难,中美关系在执行层面经常会面临沟通问题。“美国既然想和中国保持良好的关系,那为什么又总是批评中国呢?这就意味着政策缺乏连贯性。反过来,如果中国民众得到的都是对美国的负面评价,那他们怎么会支持改善对美关系的政策呢?”芮效俭说。
南海问题其实没那么重要
南海问题是中美关系中的热点问题,也是中美间缺乏相互了解与信任的一个案例。
南海问题非常复杂,即使是美国一些资深的政府官员也没有充分全面了解南海问题。“美国对南海的看法是基于国际法的,但有多少人读过国际海洋法公约呢?海洋法晦涩冗长,让人很难读下去。比如有些段落讲船只航行不受影响,而在一些文章中,就被逐渐演绎成”被干扰“或者”不被干扰“。相关沿岸国家在渔船通行等方面也有很多细致的规定,但人们往往对此并不了解。”这就造成了在讨论南海问题时,很难有全面的共识。芮效俭说。
芮效俭认为,南海问题的复杂性在于有多个国家对这一海域的岛屿提出声明,中国、越南、菲律宾以及马来西亚等国都参与其中,涉及到双边和多边等大量问题。“中国希望通过双边协商谈判来解决这些问题,美国应该认识到中方的立场,予以支持。”芮效俭说。
当然,南海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是一个很好的国际问题样本,充分展示了问题的复杂性。中方如对自身南海立场的陈述更加到位,将有助于消除误解。
“在处理这一类型问题时,我的经验是,首先不要将其做为特别重要的议题,因为,如果提升其重要性,会更难对其中问题进行处理。南海问题被复杂化了,南海其实并没那么重要。”芮效俭说。
总统候选人的外交言论不等于外交政策
今年是美国大选年,中美关系议题也在辩论中反复出现。从候选人的言论看,他们基本都持强硬态度,这让不少人担心他们中一旦有人成为美国总统,会对中美关系带来负面影响。
芮效俭解释称,目前这些候选人的言论对外交政策不会构成任何影响。“看看共和党的十多名候选人,这些人中有多少访问过中国呢?在他们在公开辩论中谈及控制中国时,其实对中国都没什么了解。”
现在总统候选人里唯一有外交经验积累的只有希拉里·克林顿,在共和党方面没人有类似的背景。已经退出选举提名的杰布·布什由于其家庭背景是来过中国,但他从来没有参与到高层对华政策的辩论中。而特朗普、克鲁兹、卢比奥这些人就更与对华外交不沾边了。
在美国的政治传统中,候选人们唯一关心的是如何赢得提名,只有在那之后,才会开始考虑制定什么样的政策。因此,总统候选人在竞选过程中说的话,在他们成为总统后并不一定需要兑现。
“等他们成为总统后,会发现中美关系的政策并非由个人主导,要随着国家利益进行调整。当中美双边关系失控会损害国家利益,总统会做出相应的调整。这就是为什么在过去的40多年里,不管是民主党人还是共和党人当总统,总会想方设法保持良好的两国关系。”芮效俭认为,这一点在这次大选后也不会有任何变化。
总的趋势是,随着双边联系的增多,中美关系的调整期会越来越短。芮效俭强调:“我做驻华大使时,中美高级别官员间的直接对话并不多,而现在有好几条双边高层对话的机制和通道,包括两国最高领导人每年的见面、政治对话以及军事会谈等,这些都是双边关系中的积极因素。因此,对于中美关系无须悲观,我们能够对这一关系进行恰当的掌控。” :
中国,美国,问题,芮效俭,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