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绩综述:33只业绩大增股遭机构抢筹!12股净利润超100亿元(附股)
摘要: 伴随着2022年拉开帷幕,A股上市公司已经迫不及待开始公布2021年全年业绩预告,吸引了不少投资者的目光。谁的业绩超预期,又有谁会爆出业绩雷?如何挖掘其中带来的投资机会呢?
伴随着2022年拉开帷幕,A股上市公司已经迫不及待开始公布2021年全年业绩预告,吸引了不少投资者的目光。谁的业绩超预期,又有谁会爆出业绩雷?如何挖掘其中带来的投资机会呢?
个股业绩综述: 33只业绩大增股遭机构抢筹
统计显示,在437只2021年大幅增长(增幅在五成及以上)的个股中,自2021年11月25日至2022年1月24日期间机构净买入的共有33只。其中,永兴材料年度净利润增长248%,机构净买入2.5亿元,净买入金额最多;获机构净买入较多的还有永新光学、锡业股份、中文在线、【上港集团(600018)、股吧】、佐力药业等股。
72股公布2021年业绩快报 12股净利润超100亿元
统计显示,截至1月24日,沪深两市共72家上市公司发布了业绩快报。营业收入最高的是招商银行,去年实现营业收入3312.34亿元,同比增长14.03%;其次是保利发展、兴业银行。增幅方面,69家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增长,增幅最高的是新宙邦,去年实现营业收入69.51亿元,同比增长134.76%;其次是【聚合顺(605166)、股吧】、巨星农牧。利润方面,公布业绩快报公司中,去年全部实现盈利,净利润在百亿元以上的有12家。
机构、股东、高管争相买入这些业绩暴增股
自2021年11月25日至2022年1月24日期间的龙虎榜当中,526只个股出现了机构的身影,其中271只股票呈现机构净买入状态,机构净卖出个股有255只。机构净买入超过亿元的个股达43只,净买入前三名分别是【精工钢构(600496)、股吧】、东方电缆、以岭药业,机构资金流入净额分别是3.65亿元、3.32亿元、3.15亿元。
17只ST股预告全年业绩 6股净利预盈
统计显示,截至1月24日,共有17只ST股公布了全年业绩预告,业绩预告类型显示,预盈公司共有6家,预亏公司有7家,减亏公司有4家。以预告净利润上限进行统计,全年净利润最高的是【*ST双环(000707)、股吧】,预计实现净利润上限为4.50亿元,其次是*ST巴士、*ST德新,全年预计净利润上限分别为1.76亿元、1.10亿元。
67家科创板公司2021年全年业绩预增
统计显示,截至1月24日,有84家科创板公司公布了2021年业绩预告。业绩预告类型显示,预增公司67家、预盈4家;业绩预降公司5家、预亏公司有5家。业绩预喜公司中,以预计净利润增幅中值统计,共有37家公司净利润增幅超100%;净利润增幅在50%~100%之间的有25家。
行业业绩综述: 16家军工年报业绩预告密集发布 行业高景气度将持续强化
记者对已公布业绩预告的16家军工上市公司统计显示,军工概念高景气度已从行业上游传导到中下游企业,而细分赛道方面,航空航天板块未来两年将迎来业绩加速释放。统计显示,中航重机(600765.SH)、紫光国微(002049.SZ)、光威复材(300699.SZ)、北斗星通(002151.SZ)、爱乐达(300696.SZ)等家军工上市公司业绩预告中,有14家预计实现2021年业绩增长,8家有望实现50%以上增长,6家有望实现100%增长。
细览25家券商2021成绩单:中信证券夺魁 四家券商业绩滑坡
1月5日,券商龙头中信证券抢先发布了业绩预增公告后,并于1月12日率先披露2021年业绩快报。快报显示,2021年中信证券实现营业收入765.7亿元,同比增长40.8%;实现归母净利润229.79亿元,同比增长54.2%。
随后,多家券商也发布预增年报,其中,从增速上看,中原证券表现亮眼,2021年业绩暴增360%多,国盛金控止亏转盈,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6500万元-9750万元,上年同期亏损3.66亿元。但不同于“预喜”的同行,安信证券、东海证券、五矿证券、中山证券4家券商则出现了业绩下滑。
20家汽车零部件公司发布2021年度业绩预告 8家预计归母净利突破1亿元
数据统计,截至2022年1月23日,A股共计20家汽车零部件上市公司发布了2021年年报业绩预告,其中,净利润预增公司达12家,占比60%;续盈、略增、扭亏公司为5家;全年业绩预减、略减、首亏、续亏公司为3家。8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归母净利润超过1亿元,占比达到40%。
医药生物行业周报:消费型医疗与新冠药产业链仍是配置主旋律
从近期市场情绪看,悲观的预期是医药变为“公用事业”。我们认为,这是对医保谈判、院内自费药的价格谈判,放大了悲观情绪。长期强压政策能否继续加码,我们保持对医药乐观的态度。从全年来看,美欧货币政策收紧和国内新冠疫情的不确定性是影响投资的两个关键要素。美欧开放,对在美欧新冠疫情中受损的产业链是有修复的,包括非新冠的中间体、原料药、设备和诊断等。国内不确定性,来至于疫情管控节奏和消费能力的回升。熊市中消费的确定性增长有防御能力,但消费的持续低迷将影响消费增长。消费低迷是短暂的,政策的发力点包括减税等惠及民生的空间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