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硅系列报告(一):原料供应稳定 下游技术突破引领新投资机遇
摘要: 硅基材料有更好的耐候性,政策提高门槛优化供应结构。硅作为碳的同族元素,相对碳而言具有更好的耐候性和阻燃性,有机硅主要是指硅微粉与氯甲烷反应得到的产物,其中收率最高的二甲基二氯硅烷(Me2)是硅橡胶和硅
硅基材料有更好的耐候性,政策提高门槛优化供应结构。硅作为碳的同族元素,相对碳而言具有更好的耐候性和阻燃性,有机硅主要是指硅微粉与氯甲烷反应得到的产物,其中收率最高的二甲基二氯硅烷(Me2)是硅橡胶和硅油的主要原料,而硅橡胶和硅油又占了有机硅最终产品的95%以上,其他产品如硅树脂和功能性硅烷属于高附加值的深加工产品,但国内技术相对欠缺,形成了高端不足低端过剩的局面,亟待技术突破与产品质量升级。在政策层面,为缓解有机硅产能过剩的局面,国家在《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明确规定,新建初始规模小于20 万吨/年、单套规模小于10 万吨/年的甲基氯硅烷单体生产装置属于“限制类”,这意味着行业的进入门槛被提高到20 万吨,初始投资额至少20 亿,高行业准入门槛有望促成行业将集中度快速提高。
供应端今明年为高速投产期,年均产能增速可能超30%。国内新产能密集投放,全球有机硅产业重心加速移向中国。全球和中国有机硅聚合体产能复合增速(CAGR)分别为0.5%和5.1%,产量CAGR 分别为4.9%和12.6%,中国产能和产量占比分别从2013 年的47%、39%上升至64%和60%。根据硅业分会数据,在2015-2020 年期间,中国聚硅氧烷进口量和出口量复合增速(CAGR)依次为5%和13%,依次为15 万吨和24 万吨,,我国成为聚硅氧烷净出口国,并从总量上实现100%自给率。根据SAGSI 数据,截至2020 年,我国聚硅氧烷生产企业11 家,合计产能169 万吨,在建产能105 万吨,基本在2021-2022年集中投产,如果项目均如期投产,供应端产能年均增速将超30%。
需求端未来5 年复合增速过接近11%。有机硅产品线条上主要有四大类深加工产品——主要包括硅橡胶、硅油、硅树脂、硅烷偶联剂,市场量级最大为硅橡胶和硅油,两者消费比例共占95%以上。根据硅业分会数据,中国有机硅消费市场从2010 年的47 万吨增长至2020 年的121 万吨,年复合增长率为10.0%,达到同期GDP 平均增速的1.5 倍。从人均消费量角度看,人均有机硅消费量与人均GDP 水平基本呈正比关系,而且低收入国家有机硅需求增长对收入增长的弹性更大。目前,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人均有机硅消费量约为0.7kg,而西欧、北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已接近2kg。硅业分会预计2020-2025年中国聚硅氧烷消费量增速将维持10.8%左右,到2025 年国内消费规模有望达到211.6 万吨。
单体过剩只是时间问题,硅基高附加值产品技术突破为核心线索。有机硅下游产品中以硅橡胶和硅油为主,两者合计占比超95%,其他产品诸如硅树脂、功能性硅烷作为小类产品,原料多为Me3(三甲基一氯硅烷),由于原料收率较低,基本属于小品类产品。从产品的盈利能力角度看,主流普通等级的有机硅产品中,硅油和混炼胶盈利能力一直相对较弱,而生胶和室温胶盈利相对较强。
产品定价的角度来看,除了硅油,剩下3 大产品价格与原料用DMC 价格正相关,即呈现出成本加成定价模式的特征,对原料涨价存在明确的传导能力。以苯基氯硅烷为例,我国2020 年各类单体产能合计3.67 万吨,但产量却只有1.05万吨,装置产能利用率不足的问题普遍存在,其中江苏宏达苯基单体装置因为技术问题放弃重启,这意味着该产品在国内还处于一个待技术突破的阶段,目前【新亚强(603155)、股吧】和大连永元处于行业领先的位置。 以硅树脂为例,气相白炭黑宽松的供需关系和低端硅树脂市场的饱和,国内装置产能利用率不足50%,陷入进退两难的发展禁地。功能性硅烷上,截止2020 年我国产能49 万吨,占全球产能的70%,产能利用57%,也存在结构性过剩的问题。
投资建议:硅作为碳的同族元素,由于结构稳定,具有其他材料不具备的高低温耐候性,所以很适合去生产一些特殊用途的硅基产品,所以四大主流产品的高端牌号具有相对普通牌号更好的盈利能力;此外,功能硅烷、硅树脂、苯基氯硅烷深加工等领域还有众多高附加值的领域,该类产品目前的关键是技术突破和产品高端化,单品盈利能力与下游客户盈利水平关系密切。往后去展望,随着Me2 的供应日益稳定,下游硅基深加工产品现金流得以改善,叠加“进口替代”浪潮下的产品升级星火燎原,技术领军企业有望收获高行业增速与超额利润,建议关注新亚强、宏柏新材和【晨光新材(605399)、股吧】。
风险提示:技术突破与产品质量升级不及预期,Me2 单体供需关系转向宽松进度不及预期。
有机硅,硅树脂,硅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