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是中长线比较好的配置时机
摘要: 5月19日,指数高开上行后迎来调整,此后连续走低,累计下跌近百点。从此前的弱势反弹,到近期的集中杀跌,市场为何如此脆弱?有人说上周下跌有港股拖累的关系,毕竟港股和A股单日的同步性没有那么的强。
5月19日,指数高开上行后迎来调整,此后连续走低,累计下跌近百点。从此前的弱势反弹,到近期的集中杀跌,市场为何如此脆弱?
有人说上周下跌有港股拖累的关系,毕竟港股和A股单日的同步性没有那么的强。
那究竟是什么引发了市场的走低呢?
实际上,“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众所周知,增量不济是市场近期反弹不强的核心因素。即便是从3月19日以来,市场反弹过程中,都是犹豫的,而犹豫的背后,则是增量资金不足的压制;其次,增量不足的背后,除了机构等持仓处于历史中高位之外,市场的观望情绪也是核心因素。
回到盘中,经历连续的调整之后,两市技术面出现了阶段性的破位迹象,而再次观察几大权重板块,几乎都是出现了一定的破位。与此同时,科技为首的题材股出现了集中性的调整,这对于已经出现杀跌迹象的个股来说也是较为不利的。
因此,近期需要谨防个股的风险,尤其是此前连续高涨的个股,短期要注意筹码松动下的回撤风险。而对于指数来说,连续调整后继续出现杀跌的概率并不大,至少还有反复,需注意波段的节奏把握。
回顾3月份以来的市场,从3月19日的我们提及的反弹开始,并给其定义为“犹豫型”反弹,到5月份给出的反弹力度会加大等观点,目前依旧没有改变。不过,经历了反弹之后,期间的波折仍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在不追高的前提下,要注意适当的高抛。与此同时,短期进入相对关键时刻,还需关注外围市场的波动。
中长期角度,目前具备较好的投资价值。特别是“估值底”、“政策底”以及“经济底”多方支撑提振下,叠加相对优势的点位,是中长线投资者比较好的配置时机。机会方面,消费、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都有相对确定性的机会,可积极跟踪和挖掘。而在注册制影响下,细分龙头股的优势或逐步加强,可重点倾斜。
杀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