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原股份盈利能力堪忧 采、销、存数据均有疑点
摘要: 申请科创板上市的芯原股份报告期内处于持续亏损的状态,再加上严峻的外贸形势,未来如何盈利就成了芯原股份需要面对的最大问题;更为关键的是,其招股书披露的采、销、存数据也存在重大疑点,财务数据真实性令人怀疑
申请科创板上市的芯原股份报告期内处于持续亏损的状态,再加上严峻的外贸形势,未来如何盈利就成了芯原股份需要面对的最大问题;更为关键的是,其招股书披露的采、销、存数据也存在重大疑点,财务数据真实性令人怀疑。
近期,芯原股份发布招股书,拟登陆科创板。该公司主要从事一站式芯片定制服务和半导体IP授权服务,但并无自有品牌的芯片。其背后不仅有小米基金、IDG资本等明星股东,主要客户还包括博世、Facebook、英特尔等知名企业,但尴尬的是目前公司仍处于巨额亏损的境地,同时招股书中多项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待考。
令人担忧的盈利能力
目前,摆在芯原股份面前最大的难题就是如何盈利,因为在报告期内(即2016年至2019年上半年),其尚未在一个完整会计年度内实现盈利。招股书披露,2016年至2018年,其分别录得亏损金额高达1.46亿元、1.28亿元、6779.92万元,虽然亏损在不断收窄但至今仍未盈利。同时,其营业收入尚不稳定,增速波动显着。数据显示2017年芯原股份实现营业收入10.80亿元,营收增速达29.61%,而至2018年实现营业收入金额减至10.57亿元,呈现2.08%的负增长。
更令人担忧的是,芯原股份的收入大多来源于境外,报告期内其境外收入占营收比重分别达82.14%、67.65%、73.75%、60.21%,其中近三成收入来自北美,美国为其主要市场之一,在中美贸易摩擦愈演愈烈的背景之下,倘若未来受到影响,则又将对其业绩产生重大影响。
不仅业绩不佳,芯原股份的现金流情况也令人担忧。招股书显示,2018年至2019年上半年其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6.9亿元、-7183.75万元,出现巨额资金持续流出的情况,究其原因,与其不断增长的应收账款有很大关系。报告期内,其应收账款净值分别达1.38亿元、1.86亿元、2.40亿元、2.79亿元,占营收的比重分别达16.62%、17.22%、23.5%、45.94%,应收账款占比的大幅增加,一方面显示出其回款状况似乎越来越差,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其赊销力度越来越大,受此影响,其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已由2016年的59.84天延长至2018年的74.03天,资金回流速度大幅下降。
营业收入勾稽异常
招股书披露,2018年芯原股份实现营业收入10.57亿元(如表1),其中境外收入7.80亿元,该部分不考虑增值税影响,境内公司主要从事技术研发,故按照6%的增值税税率估算,则其当年的含税营收总额约为10.74亿元。
按财务勾稽关系,这部分含税营收将会形成同等规模的现金流流入以及经营性债权。
在合并现金流量表中,2018年其“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为11.10亿元,对冲同期预收款项的减少额346.69万元影响后,同期与营收相关的现金流入达11.13亿元,与含税营收勾稽后,多出了近3900万元,这也就意味着本期应收到了以前年度的销售回款,进而将导致资产负债表中经营性债权应该有相应金额的减少。
实际情况又如何呢?招股书披露,其2018年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金额在考虑坏账准备后,较上年度增加了6400多万元,很显然,这一结果与上述3900万元的理论减少金额相悖,一增一减下差异额高达1.03亿元。这就意味着芯原股份在2018年度,有1.03亿元的现金不知从何而来。
同样的方式我们来看其2019年上半年数据。招股书披露,2019年上半年芯原股份实现营业收入6.08亿元,其中境外收入3.66亿元不考虑增值税,境内收入按6%的增值税税率计算,其含税营收约为6.23亿元。同期“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为5.83亿元,剔除预收账款增加额7335.63万元的影响后,与含税营收相较少了1.13亿元,理论上,这将使得经营性债权同等增加。2019年上半年其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考虑坏账准备影响后,相较上年期末仅增加了3123.43万元,这与理论应增加额相较少了近8200万元。倘若其披露的经营性债权及营收数据无误的话,也就意味着2019年上半年有近8200万元的销售金额未流入企业,去向不明。
到底是何原因导致芯原股份营收与实际现金流入连续两年存巨额勾稽差异,这恐怕还需公司给出具体解释。
采购数据不可信
招股书披露,2016年至2019年上半年,芯原股份向第一大供应商中芯国际采购金额占比分别高达53.12%、48.06%、56.35%、38.69%,可见部分年度,其对单一供应商采购占比超过五成,存在一定程度的依赖。更重要的是,其采购金额与相关财务数据勾稽关系异常,采购数据的真实性存疑。
2018年,其向前五大供应商采购的金额为4.46亿元(如表2),占总采购金额的比例为80.29%%,因此推算出其采购总额约为5.55亿元,考虑到16%税率的增值税(其中2018年1-4月按17%税率核算),则推算出其含税采购总额约为6.46亿元。
理论上,含税采购额在财务报表中应有相同规模的现金流支出及经营性债务对其形成支持,但芯原股份的采购数据却并非如此。
具体来看,2018年其合并现金流量表中“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金额为5.59亿元,剔除预付账款增加额83.49万元的影响后,与含税采购金额相勾稽现金支出少了8786.23万元,这也就意味着有8786.23万元应体现为相关经营性债务的增加。
在资产负债表中,其2018年其应付票据及应付账款金额为1.09亿元,较2017年相同项目的1.21亿元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1230.43万元,一增一减下,与8786.23万元的理论应增加额出现了1亿元的差异,这也就表明其2018年的含税采购数据中有1亿元没有现金支出及相关负债的支持。
同样,其2017年的采购数据也出现了勾稽异常的情况。招股书披露,其2017其向前五大供应商采购金额为4.92亿元,占总采购金额的比例为77.61%,因此推算出其采购总额约为6.34亿元,按17%的税率考虑增值税,经计算其含税采购金额约为7.42亿元。2017年其“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金额为6.63亿元,扣除预付账款增加额211.61万元影响后,与含税采购金额相较少了8056.95万元,这也就表明当期采购金额中有8056.95万元未支出现金,应体现为经营性债务的增加。
然而,芯原股份经营性债务的实际增加额却甚微。2017年其应付票据及应付账款金额较上年仅增加了1399.66万元,这比理论应增加额8056.95万元少了6657.29万元,也就意味着其有6657.29万元的采购数据没有相关财务数据的支持,真实性待考。
综上可见,芯原股份2017年、2018年的采购数据均存数千万及上亿元的勾稽差异,形成原因不明,需要投资者提高警惕。
存货变化不正常
招股书披露,2018年芯原股份主要采购原材料金额达4.53万元(如表3),其中主要为晶圆、半导体IP、封装测试服务等。据财务一般原则,采购材料后应计入存货项目核算,待实现对外销售后结转到营业成本中,材料采购、存货及营业成本间存在一定的勾稽关系,那么其相关数据的勾稽关系又如何呢?
具体来看,芯原股份的主营业务成本主要由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及其他构成,其中材料采购最终结转至成本的项目应为直接材料,2018年营业成本中直接材料金额为4.9亿元,较采购材料相比多出3684.94万元,也就是说本期不仅将采购的材料全部耗尽,且领用了之前的库存,进而将导致存货相关项目有所减少,但实际情况又如何呢?
进一步来看,其存货项目主要为在产品及产成品,并无原材料,也就意味着其本期的原材料确实全被耗尽。但需要注意的是,在产品及产成品在加工生产时也会领用材料,因此还需计算其中所含材料的增减变动并与理论应较少额相对比。2018年芯原股份在产品及产成品金额达2181.89万元,较2017年相同项目增加了17.34万元,虽本身增加金额甚微,但这与上述存货应当减少的推论相矛盾。同时,若根据当年直接材料占营业成本的比重75.26%来估算,推算出在产品及产成品增加额中材料含量金额约13.05万元,这比材料理论应减少额多出了3697.99万元。
同样的方式计算其2017年相关数据仍发现存在巨额差异,经计算,差异金额扩大至4117.21万元,而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恐怕就需要公司给出合理的解释了。
(文章来源:红刊财经)
采购,金额,股份,增加,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