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所和公司应坦然面对刻薄质疑
摘要: 科创板的面纱终于撩起来了,科创板第一股在完成注册工作以后,已经从6月21日开始用四天时间进行初步询价,并将在25日确定发行价格,27日进行申购。但媒体或自媒体对科创公司的报道却引发市场强烈关注。上交所
科创板的面纱终于撩起来了,科创板第一股在完成注册工作以后,已经从6月21日开始用四天时间进行初步询价,并将在25日确定发行价格,27日进行申购。但媒体或自媒体对科创公司的报道却引发市场强烈关注。上交所也对此迅速作出解释。对市场质疑及时作出回应,这个态度无疑是值得肯定的。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媒体、自媒体对一些公司提出的质疑,有可能会因情况未能充分了解而出现失误。如果所有的质疑都必须做到准确无误,那么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让市场鸦雀无声。
快速反应不等于有效反应
上交所组成的审核机构对拟上市科创板公司进行的密集审核,其审核内容之细致在以前很少见。严谨性已经超过了发审委对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公司的上市审核。这种密集的审核自然有利于提高进入科创板的上市公司的质量。但是必须看到的一点是,再严谨的审核,也很难做到不留下遗憾。如果这种遗憾被市场所忽视,让公司“带病上市”,那么早晚有一天会在市场上“病症发作”,从而给投资者和市场整体利益带来伤害。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上交所在其公开发表的问答中明确表示,科创板欢迎社会监督。这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立场。
但是如何保证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对审核方来说却是一个难题,因此只能加强对信息披露造假者的惩处来阻遏造假。但这种惩处往往是在事后做出的,对市场的危害已经产生。如果能够在加强审核的同时,充分利用媒体、自媒体的力量,包括内部知情人的举报,就可以对上市公司形成天罗地网式的信息披露真实性的监督,上市公司要在信息披露中弄虚作假,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此次,上交所在其问答中还表示了“科创板不欢迎不实言论”的态度。作为交易所来说,这样说当然是可以的,如果不实言论泛滥,不仅有损公司形象,而且会误导投资者,甚至会出现利用不实言论从事内幕交易的犯罪活动。
实际上,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媒体、自媒体对一些公司提出的质疑,有可能会因情况未能充分了解而出现失误。如果所有的质疑都必须做到准确无误,那么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让市场鸦雀无声。很显然,这不是一条可取之道。
对于来自市场的质疑,首先是上市公司必须及时作出回应。此次有自媒体对该科创板公司提出质疑后,公司在第一时间作出了回应和解释,这就是一种可取的姿态,而这种解释是否已得到了市场的理解和认同,则还需要检验。上海证交所的问答也作出了解释,认为相关的质疑内容,已经在发行上市审核问询过程中予以问询。这就表明自媒体的疑问并非空穴来风,是和交易所想到了一起。但快速反应不等于有效反应,这也是为何交易所对此作出问询后,相关的内容仍然受到了自媒体的质疑?交易所问询之后,公司应该作出了解释,而这个解释是否反映到了公司的IPO招股书中呢?如果没有,那么交易所的问询又起到了什么作用?仅仅让交易所明白相关问题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让市场上的投资者明白。
交易所和公司要有勇气面对刻薄质疑
实际上,由于上交所承担了对科创板IPO的审核,社会对上市公司的监督,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成了对交易所的监督。在这样一种格局之下,交易所很可能会对来自市场的质疑产生抵触,因此,交易所需要对这种机制对自身的腐蚀抱有警惕,不能因为这种社会监督挑出了自己的审核可能出现的不足而不高兴,从而“情不自禁”地与上市公司站在一起。因此,对于来自社会的监督,交易所应该抱有真诚的欢迎态度,即使其中掺杂有不实的成份,交易所也应该首先敦促上市公司及时回应,澄清相关内容。只要上市公司做到了这一点,那么,所谓不实言论所产生的危害也就可以缩小在可控范围内。
当然,这样一来,也许上市公司会产生委屈,公司岂不是天天要面对市场上的七嘴八舌。权利和责任是对等的,既然要到市场来圈钱,就应该积极面对市场的七嘴八舌,就要及时回答各种有的温和、有的刻薄的质疑,这应该成为上市公司的一项常态工作。只有这样,投资者的利益才能得到切实的保护,上市公司也能得到成长,科创板才有可能不断发展。
当然,提倡宽容对待社会监督中的失实言论,并不是允许利用这种“自由”为操纵市场提供“保护伞”。在A股市场上,散布种种虚假的利好或利空谣言操纵股价,已经成为一个“毒瘤”。科创板开板后,这种情况很可能再度出现,解决这个问题,同样需要监管部门密切关注市场声音,斩断伸向市场的“黑手”。
(文章来源:证券市场红周刊)
市场,公司,质疑,媒体,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