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君策略李少君:区域主题受事件催化具备多波行情

    来源: 国泰君安 作者:李少君

    摘要: 导读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三大战略的提出,是建立新时代下区域协调新机制的核心,看好中心城市群建设中交通一体化建设为先。摘要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发展区域战略成为核

      导读

      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三大战略的提出,是建立新时代下区域协调新机制的核心,看好中心城市群建设中交通一体化建设为先。

      摘要

      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发展区域战略成为核心。2018年11月,**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明确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战略为引领,发展区域协同机制。相较于过去分别针对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区域制定建设目标来看,新机制下强调了以中心城市为引擎,带动城市群发展,从点到面,最终提升区域活力,加强板块联动。与市场更多关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同,我们认为三大区域均为国家协调发展中的关键,正处于规划建设的重要时刻,相关概念主题值得全年关注。

      从区域协同发展历史来看,改革开放前后具备明显特征,与我国当时的经济背景和整体目标相关性大。改革开放前,尤其是建国初期,为改变我国沿海和内地的经济不平衡,发展重心偏向内陆。虽以全国均衡发展为总目标,但各省内部各自布局,相互协同不强。改革开放之后,以追求经济效益为先,东部沿海区在政策的支持下率先改革开放,吸引产业资本投资,全国经济结构逐步呈现出东西差异。上世纪九十年代,为缩小经济差距,加强区域协调发展开始被关注,具体实施机制处于不断摸索中。如今,我国发展进入了新时代,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统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以城市群推动经济带的新思路下,三大区域的战略意义突显。

      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的设置突破了以往的省市界线,以城市群发展内部一体化,辐射区域经济,衔接“一带一路”。三大区域功能定位不同:京津冀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首要,带动环渤海区域发展;长江经济带以长三角一体化为中心,沿流域打通东中西区域;粤港澳大湾区融入香港和澳门行政区,意在对标国际建设一流大湾区,引导珠江-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2019年三大区域迎来专项规划发布或建设实施期:京津冀布局框架已现,进入建设阶段;长三角一体化规划有望今年出台,内部整合加强中;粤港澳大湾区总纲要发布后,细化规划将陆续面世。

      投资机会。复盘历史,区域主题受事件催化具备多波行情。每轮涨幅居前的个股并非完全一致,除概念提出时以具备明显当地标签的上市公司为主外,后多与催化事件涉及方向相关。目前三大区域已经历初期概念性上涨,后续机会需更多关注催化事件。根据目前编制中的规划,我们看好三大城市群的交运建设,建议两条线布局:1。规划出台带动的当地公司,推荐个股:招商蛇口(001979)股吧,受益标的:天津港,盐田港,【粤水电(002060)股吧】,上港集团,空港股份;2。建设实施带来业绩增厚的公司,推荐个股:塔牌集团、东方雨虹、冀东水泥、苏交科、世纪瑞尔;受益标的:中国铁建、杭萧钢构、高新兴、思维列控、鼎汉技术

      正文

      1。区域经济进入协同发展阶段

      区域协同发展战略规划逐渐清晰,国内板块过去的独立规划格局将被打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出现了区域发展不均衡的状态。针对主要经济板块,我国曾提出如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等发展战略,但却相对独立,缺乏衔接。2017年的十九大工作报告提出“要统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虽然我国早在十六届三中全会时就曾表示要“统筹区域发展”,但主要以“通过健全合作、互助、扶持机制”的形式来进行。而2017年的十九大报告以及随后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则对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更为细化,明确了“革命老区、西部区域、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等各区域的发展思路,并提出“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网络化建设”的推动方式。2018年11月,**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再次明确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战略为引领,发展区域协同机制。这些重要区域在我国经济版图上的作用将被放大,成为板块间相互联通的战略通道。

      基础建设补短板的大环境下,战略区域建设将成为重点方向。从2018年7月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到年末的发改委、财政部等部委工作会议,都将我国今后的基础设施建设方向定调为“补短板”。这意味着即使今年加大基础设施投资,也将聚焦于特定方向,而非全国性建设。《意见》中提出的四大战略,除了“一带一路”建设以加强与海外联动为主,其余三个都建立在国内特地区域建设上。这些区域将通过推动内部核心城市群发展来带动整体,以便在今后承担起衔接各大板块的长远目标。因此,重大战略下的区域建设有望成为地方基础设施建设的排头兵。与市场更多关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同,我们认为京津冀、长江经济带和粤港澳大湾区正处于规划建设的重要时刻,相关主题值得2019全年关注。

      2。历史看区域经济规划相对独立

      若简单以改革开放时间作为划分点,我国的区域发展可看作先后经历了两个差异较大的阶段。改革开放前,为加强全国的经济发展,各地都在进行产业布局。虽以追求板块相对均衡为目标,但关注点更聚焦于各省市内。改革开放后,国家指出“可以让一部分区域先富起来”,产业布局逐渐向改革开放区域倾斜,最终各板块发展形成分化。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关注,“促进区域间的协调发展”不断在政策中被提及,并不断探索实施模式。从历史发展来看,区域协调不充分的原因多在于缺乏整体统筹,各省市机制无法衔接,市场、元素跨区域流通不畅等问题。

        2.1。改革开放前,区域均衡规划布局

      改革开放前,尤其是建国初期,国家经济有待整新,产业布局多考虑各区域均衡战略。建国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最明显的特征为加强了对内地的建设投资,其主要原因在于相较于沿海地区,内地产业积累比较薄弱,同时在建国初期我国仍面临较为紧张的地缘政治,因此平衡生产力分布,加强内地建设在得以顺利推展开来。主席在1956年4月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其中对当时的区域经济关系提出“要充分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老底子,可以使我们更有力量来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因此,以沿海拉动内地,加强内地建设成为当时的主要方针。

      从加强内地建设的发力点来看,其在演进路线上随着时间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也曾出现区域战略调整。建国初期为奠定我国的工业基础,许多重大工业相关的基建项目都主要落地于我国北方地区,而沿海老工业基地的优势却并未得到有效发挥。随后,工业布局逐渐往中西部迁移,尤其是在“第三个五年计划”之后,在外部严峻的政治环境下,考虑到备战因素,提出加快“三线”建设,重点区域转向西南、西北。据陈映在《我国宏观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历史演变》中的统计,西部区域的基本建设投资在全国总投资中的占比从“一五”期间的18.5%上升到“三五”期间的34.9%。到了上世纪70年代,中外关系开始改善,国家建设开始关注经济效益的提升,东部沿海区域再次成为焦点。由此可见,我国经济建设的重点区域随着时代环境的不同,经历了从北方,到中西部,最后再次回到沿海区域的过程。

        虽然全国建设以均衡发展为基础,但各区域的规划相对独立,缺少区域协作。为均衡我国产业布局,改革开放前很长一段时间,我国都以加强内地建设为主,而弱化了通过发展沿海区域来拉动内地经济的措施。从“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开始,我国在经济版图上开始加强区域划分,提出要“形成若干具有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的经济区域”。因此,区域不均衡局面的打破在改革开放前主要通过加强针对性区域建设,对内部产业规划加强,而对外协作并未被重视。

      2.2。改革开放后区域发展非均衡

      改革开放是我国历史上的重要举措,带动我国区域发展从过去的政策布局转为效益为先,区域发展进入非均衡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核心路径,“加快全国经济发展”成为主要目标。而我国届时的政策为“允许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区域”,因此,依靠有经济基础的区域先行发展,成为改革开放后一段时间内的主攻方向。为了有效提高区域活力,我国设立经济特区,加大沿海沿江部分城市的开放力度,并以此带动区域快速发展,最终形成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日益明显。

      区域关系被正视,非均衡发展下板块规划逐步明确。1980年国务院召开的第二次关于长期计划的座谈会上,对于区域“要发挥比较优势,扬长避短,要承认不平衡”被提出,这意味着区域规划开始从实际经济状况出发。推进历程来看,我国刚开始希望通过沿海区域发展拉动内地经济,同时也希望内陆地区作为原材料、能源等工业基地来支撑沿海区域发展,区域间形成清晰的互补定位。到“第七个五年计划”时,全国被明确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地带,并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指出“要重点发挥经济比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的重要作用,又要逐步加快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开发,使不同地区都能各展所长,并通过相互开放和平等交换,形成合理的区域分工和地区经济结构”。但由于“加速东部沿海地带发展”仍然为重,且在政策支持下,制度更具优势,因此吸引了大部分的产业投资布局。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后,缩小经济差距,加强协调成为区域规划重心。1978年到1991年,我国年均实际GDP复合增速达14.39%。但同时也看到,东部沿海区域与中西部的发展差距明显拉大。按照“七五”计划中对“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经济带的划分,我国东部人均GDP与中部人均GDP从1978年的1.16倍扩大到1991年的1.54倍,与西部人均GDP从1978年的1.21倍增长到1.8倍。1992年,为缩小差距,我国开始实施扩大区域开放,从沿海区域扩展到沿江城市,沿边城市,以及内陆省会城市,形成内陆与沿海的横向对外联系。1995年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明确要把“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差距作为今后15年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贯彻的重要方针之一”,协调发展开始成为区域经济规划的核心点。在1996年3月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首次提出“形成7个跨省区市的经济区域”的计划。

      各个区域因地制宜实施区域建设,成为协调发展的主要方式。无论是“十五”计划提出的“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地区协调发展”,还是从十六届三中全会开始提出的“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等,均在协调发展的主要方式上强调针对区域特性制定计划,相互促进。但是,板块之间的发展差异至今来看仍然存在,区域间的协作机制仍然有待完善。

      3。战略发展下的三大区域成为协同关键

      新时代新机制,三大战略布局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突破点。我国正迈入追求“高质量”发展阶段,区域协调发展也需要适应新时代,建立更有效的机制。在十九大的工作报告中,区域发展不仅延续了此前对西部、东北、中部和东部四大板块的关注,更明确提出了京津冀、长江经济带以及粤港澳的区域定位。2018年11月发布的《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进一步完善了重大战略与板块发展间的关系,以“区域间相互融通补充”来实现整体协调发展。早在十七大报告上,就曾提出“突破行政区域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的想法。《意见》将这一思路得以落实,从定位和规划来看,发展京津冀协同、长江经济带和粤港澳大湾区三大战略的意义主要在于:1。加强区域内部的一体化合作,激发跨省市的经济活力,为今后其他城市群建设形成模板;2。增加区域间协作,拉动板块发展,对全国经济起到辐射作用;3。与“一带一路”建设相结合,有效打通国内外市场走廊。

      3.1。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首要的京津冀

      立足大首都圈,带动环渤海区域协同为京津冀城市群发展的主要目标。根据2015年4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空间上打破了曾经的城市划分,以“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为骨架,形成“功能互补、区域联动、轴向集聚、节点支撑”的整体布局。从规划来看,缓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为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首要目标。同年10月发布的《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纲要》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作为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的中心区,京津冀在一体化上的建设将为环渤海区域协同起到范本和推动的作用,并同时促进东北、华北、西北板块经济转型。

      京津冀一体化率先在交通、环保和产业上取得突破。作为首个上升到国家战略的跨区域规划,京津冀协同从2014年宣布以来一直不断完善上层设计,并按照“成熟一项、推出一项”的原则落实。《规划纲要》根据城市优势明确区域内各城市功能定位,相互间形成协调合作,同时力争内部实现要素、市场和机制的一体化。因此,在2014年6月的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的第一次会议上,提出要将先决条件的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和产业升级转移作为集中力量推进的方向。从《规划纲要》中制定的目标来看,到2020年,需达到“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基本形成,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产业联动发展取得重大进展”。2016年2月,《“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印发实施,其中分别制定了交通、环保和产业在未来五年的重点任务。

      布局初成型,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迈入关键期。近年来,我国在京津冀协同推进中不断取得新的进展。2017年4月,**中央、国务院宣布设立雄安新区。同年9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发布,将原通州新城规划建设区规划为北京城市副中心。随着2018年,北京副中心和雄安规划的陆续出台,北京新的两翼形成,非首都功能的疏解将进入操作阶段。

      3.2。沿流域打通东中西区域的长江经济带

      长江经济带拥有横跨东中西三大区域的地理优势,使得沿其流域形成的横向纵向经济轴带将有效带动板块间的协同发展。2016年9月,《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发布,空间布局上以“一轴、两翼、三极、多点”,来推动经济由沿海溯江而上梯度发展,实现上中下游协调发展。其中的“一轴”即长江黄金水道,“两翼”分别指沪瑞和沪蓉南北两大运输通道,“三级”为长三角、长江中游以及成渝三个城市群,“多点”则指其他起到支撑作用的地级城市。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将以生态保护为重,通过建立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将上中下游差异化布局的产业和市场连接起来,意在成为陆海双向对外开放新走廊。

      长三角一体化作为长江经济带的核心区域,近年来发展加速。根据2018年11月发布的《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长三角城市群发展将作为核心,衔接中上游的城市群,带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一体化从概念形成,区域确定到合作建立,逐步完善推进,最终在2018年11月上升为国家战略,涉及区域包括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和上海市。虽然自2008年开始,三省一市便共同召开长三角主要领导座谈会,但安徽省被明确从“泛长三角区域”纳入到“长三角区域”,是在2016年发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中。该《规划》将长三角区域范围划定为“三省一市”中的26个城市,目标为在2030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进入2018年后,长三角一体化推进速度加快。2018年初,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成立。6月在上海召开的区域座谈会上,审议并原则通过了《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以及《长三角地区合作近期工作要点》,落实了30多项重要合作事项,并在现场和场外签约27个涉及5G、环保、交通、科创、投资基金等多方向的项目。

      长江经济带建设重点在环保防治和交通构筑。2018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对于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强调要“实施长江生态环境系统性保护修复,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生态优先自《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以来,一直都被放在长江经济带建设首位。2018年8月,据新华网报道,长江经济带同京津冀及周边区域一起,被纳入环保重点区域。随后12月的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会上,韩正副总理再次强调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今年1月,发改委和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了《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计划》,明确到2020年的治理目标。今后两年,环保攻坚将是长江经济带的首要任务。

      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主要通道,在此基础上打造综合立体交通走廊是近年一直努力的方向。无论是中央还是沿江省市,都加强了相关规划,以衔接整个经济带。2014年,国务院便发布了《立体交通走廊规划》,对2020年的水道、铁路、公路、航空、油气管网、城际交通建成情况提出要求。到了2018年8月,交通部启动《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多式联运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从补齐联运基础设施短板等任务出发,建立互联互通的长江经济带多式联运服务体系。在今年1月的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第三次会议上,“加快筑构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再次被提及。因此,交通联运建设有望进入发力阶段。

      3.3。联动珠江-西江经济带的粤港澳大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五大定位,规划对标国际一流大湾区。相较于前两个战略区域而言,粤港澳大湾区提出的时间较晚。该区域最初是以“珠三角湾区”的形式进行规划,如2010年的《环珠三角宜居湾区建设重点行动计划》。在2016年广东省政府的工作报告中,开始提出要“联手港澳打造粤港澳大湾区”。2017年首次出现在中央政府报告中,李总理表示“要推动内地与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同年推出的《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对其发展目标定义为“具活力的经济区、宜居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对标“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今年1月,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张晓明主任接受中央台专访时,对大湾区的定位在此基础上还加上了“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重要支撑”两大目标。由此可见,粤港澳大湾区将发挥其关键位置的作用,以国际化视角进行规划,成为国内外对接窗口。

      四大中心城市引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规划推进如火如荼。《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提出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为中心引领建设,进而引导珠江-西江经济带创新绿色发展。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面世,从总纲领的角度对粤港澳大湾区作出规划布局。大湾区规划覆盖了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以及香港和澳门两个行政区,以2022年和2035年为重要时间节点,围绕前期提出的五大定位进行建设。根据《规划》,“创新、开放、合作”是贯彻始终的宗旨,但同时,对四大中心城市承担的角色又从自身出发实施差异性定位。《规划》详细阐述了在空间布局、基建、金融、生态、创新、产业等多个方向的发展目标,接下来中央以及三地政府将以此进一步制定专项规划。因此,2019年规章制度的推出仍将是一大重点。

      打基础阶段,基础设施建设将为大湾区重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落地,意味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式进入新篇章。而在所有涉及的发展方向中,我们认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将在区域建设中为先。2019年1月,广东和香港分别有官员对未来将从哪些方面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行推动作出阐释,双方均提到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的加快。广东省发改委主任葛长伟在1月29日记者会上的透露,大湾区建设将会为三个阶段:到2020年的打基础阶段,到2022年形成三地规则对接,以及到2035年全面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因此,我们认为在2020年之前,大湾区内除了在规划上不断细化以外,建设上将从重大基础设施着手,完善今后发展的根基。

      4。投资机会

      三大区域战略具备聚合内部,衔接板块,和对外开放的意义,因此,将有望在未来较长时间内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思路。参照目前区域建设的进展,以及规划节奏,我们认为区域内部的机制融合和互联互通加强将是今后两年的重点。

      4.1。区域主题复盘

      回顾历史上类似的区域主题走势,我们发现主题表现随着政策发布和事件催化而呈现多次上涨。在区域主题的选择上,为了方便观测,我们以Wind概念指数的热门区域为主。同时,考虑到三大区域建设具备的战略意义,在筛选标准上加入了对区域定位和持续性的衡量,选定川渝经济特区,东北振兴,海南以及雄安四大区域进行复盘。从历史表现来看,区域主题并非在确定发展后呈现一波上涨即结束,而是在后续专项规划推出以及主题事件的驱动下,数次优于大盘表现,每轮持续时间多在1-2周内。

        从每轮领涨的个股来看,四个区域都反映出一定的共性。横向对比四大区域,虽然受到驱动的具体政策和原因并不一致,在主题上涨中表现居前的个股却具备共有的特征:1。 在最先提出“区域发展”概念时,表现最好的多为当地上市公司。当市场刚获知要加强某区域发展时,通常以最为简单的逻辑来寻找受益标的,所以具备明显当地标签的上市公司往往成为最先关注的重点。2。 每轮上涨领先的个股有所轮换。除了部分情况在于同一行业个股补涨原因以外,更多时候与后续驱动事件推动的方向相关。3。从上涨个股的行业属性来看,区域性的地产公司或拥有大量土地资源的公司常在前期表现较好。随着规划纲要落地,开始发散到建筑建材、交通运输以及近年的生态环保等基础建设相关方向,最后逐渐转向以催化政策涉及方向的个股为主。

        三大区域在前期都已从中央发布总纲要,2019年将进入规划细化和实施阶段,上涨标的将更多与实际推进方向相关。《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在2015年发布,《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在2016年发布,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也刚刚落地。区域主题表现在经历了初期的概念性上涨后,后续表现将更多与实际推进方向相关。虽然三个区域推进节奏并不一致,但都在2019年各具看点。京津冀区域布局初现,继续调整结构的基础上,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将是重点。长江经济带发展看长三角一体化推进,区域规划即将发布形成催化。粤港澳大湾区总纲领下,各专项规划有望陆续推出。

      4.2。区域投资机会

      依靠区域发展带动板块经济是实施三大战略的长远目标,而在此之前加强中心城市群内一体化发展将是先决条件,看好区域内部港空综合交通网络体系的打造。在2018年,无论是京津冀内部的区域重新定义,长江经济带中的长三角一体化加速,还是粤港澳大湾区内高铁和珠港澳大桥的开通,都是区域内融合发展的开始,将有望在今后2-3年延续。从目前正在制定的相关规划来看,三大中心城市群的基础设施完善首当其中,其中综合交通一体化的打造将是一大重点。

        地方政府财政能力支持交运互联互通建设,而相关政策的出台为主题带来短期催化。从三大城市群的地方政府财政实力来看,长三角、京津冀和广东省共8个省市2017年的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分别占到全国的25.83%,12.1%和12.47%,约为全国总额的一半。2018年地方新增债务限额也显示出江苏、浙江、河北、广东、安徽等地区的额度均在千亿以上,而其他省市多在百亿级别。今年初地方政府发债出现提速迹象,1月地方政府债券发行额达4180亿元,但去年同期为零发行。债券发行的发力以及区域地方政府收入将有望在今年对基建形成支撑。从项目落地情况来看,据国泰君安建材组统计,2018年下半年获发改委批复的项目中,华东区投资额占到了67%,远超出其他区域不超10%的比例,这也显示出中央部委对关键区域建设的支持。随着目前正在编制的交通规划的发布以及各地年初建设计划的实施,相关上市公司将受到市场关注。

        配置上,建议从受益规划出台的当地公司和受益实施建设的公司两条主线进行。区域内的交通建设在考虑提升内部联通水平的同时,需要从长远考虑区域对外的辐射和衔接。城市群内将以缩短通行时间,提高路网连接程度为主,因此加大公路和轨交的覆盖度是一个重要方向。此外,由于三大战略区域处于沿江沿海位置,将衔接“一带一路”,成为我国具备影响力的城市群。作为物流枢纽集结地,航空和港口建设也不可忽视。我们建议从以下两个方向进行配置:一是交通规划带动发展壮大的当地公司,推荐个股:招商蛇口,受益标的:天津港,盐田港,粤水电,上港集团,空港股份等;二是建设实施带来业绩增厚的公司,推荐个股:塔牌集团、东方雨虹、冀东水泥、苏交科、世纪瑞尔,受益标的:中国铁建、杭萧钢构、高新兴、思维列控、鼎汉技术等。

        5。风险提示

      政策推进不及预期,规划出台速度不及预期以及落地情况不及预期,相关上市公司受益情况不及预期,不可抗力自然因素造成的灾害,以及大盘系统性风险。

      (文章来源:国泰君安)

    关键词:

    区域,发展,建设,经济,规划

    审核:yj127 编辑:yj127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的作品,均是转载自其他平台,本网赢家财富网 www.yjcf360.com 转载文章为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传播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全部作品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赢家财富网的观点、看法及立场,文责作者自负。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我们收到通知后会在3个工作日内及时进行处理。

    2:本网站刊载的各类文章、广告、访问者在本网站发表的观点,以链接形式推荐的其他网站内容,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供用户参考使用或为学习交流的方便(本网有权删除)。所提供的数据仅供参考,使用者务请核实,风险自负。

    版权属于赢家财富网,转载请注明出处
    查看更多
    • 内参
    • 股票
    • 赢家观点
    • 娱乐
    • 原创

    私募基金Tiger Global或将参与OpenAI新一轮集资

    据TheInformation引述消息人士称,私募基金TigerGlobal将参与OpenAI最新一轮集资活动。此前有消息称,OpenAI正透过私人市场进行新一轮集资,集资金额达10亿美元,

    9月13日环氧氯丙烷产业链情报

    1.9月13日环氧氯丙烷产业链指数为69.419月13日环氧氯丙烷产业链指数为69.41,较昨日上升了0.3点,较周期内最高点160.67点(2021-10-10)下降了56.80%,

    9月13日海新能科收盘上涨19.79% 主力资金净流入6845.77万元

    9月13日,海新能科股票登上龙虎榜,收盘价报2.24元/股,涨幅19.79%,成交量9429.71万股,成交金额19882.23万元,换手率4.04%,近1月上榜1次,近一个月累计涨幅13.13%。

    温氏股份9月13日融资买入1813万 两融余额7.54亿元

    9月13日收盘,温氏股份报15.78元/股,下跌0.94%,换手率0.42%,成交量22.60万手,成交额3.587亿。代码名称最新价涨跌幅开盘价最高价最低价昨收换手率总手成交额总市值300...

    早知道:2024年9月13号热点题材

      上证指数目前处于下跌趋势中,依据赢家江恩价格工具得出:当前支撑位:2646.8点、2583.4772点,当前阻力位:2721.8354点,由赢家江恩时间周期工具展示得出:下一个时...

    早知道:2024年9月12号热点题材

      上证指数目前处于下跌趋势中,依据赢家江恩价格工具得出:当前支撑位:2646.8点、2583.7984点,当前阻力位:2724.074点,由赢家江恩时间周期工具展示得出:下一个时...

    春节去巴厘岛大概费用,春节去巴厘岛穿什么衣服,去巴厘岛旅游攻略

    巴厘岛一直是大家比较喜欢的一个旅游景点,春节去巴厘岛需要注意什么,大概开销是多少,春节去巴厘岛,我们需要准备什么衣服?

    荷兰属于哪个洲的国家,荷兰属于欧盟国家吗

    之前,我们介绍过荷兰的国花,这里我们就具体了解一个荷兰这个国家,荷兰属于哪个州的国家,荷兰的经济发展如何?荷兰在欧洲,处于什么地位?

    股票软件《赢家江恩证券分析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