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底式增持已现审美疲劳
摘要: 产业资本开始在二级市场出手增持,一般被认为是上市公司股价处于极端底部后出现的现象。因为产业资本特别是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对于公司基本面是非常了解的,或者说比较有把握,二级市场价格出现非理性下跌,自己先买
产业资本开始在二级市场出手增持,一般被认为是上市公司股价处于极端底部后出现的现象。因为产业资本特别是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对于公司基本面是非常了解的,或者说比较有把握,二级市场价格出现非理性下跌,自己先买,然后等待价格向基本面回升,这几乎是基本套路。
现在,这个套路有了些许变化,实际控制人大举增持的也有,但对短期股价刺激最厉害的,是实际控制人兜底式增持,也就是号召自己的员工增持,在一定期限(一般是12个月)之后,亏损了董事长或者实际控制人承担补偿,赚钱了员工自己拿走。最近几天,这样的兜底增持公司越来越多,6日,就有星辉娱乐、安居宝、智慧松德等发布兜底式增持公告,只要一公告就直接涨停,有的还是午间公告,下午开盘直接涨停。
回顾A股以往的历史,兜底式增持一般在股灾期间和长期持续下跌造成上市公司股价非理性下跌之时,比如2015年和2016年年初,这样的情况比较普遍。市场的惯性思维是,实际控制人和董事长以及企业员工都是上市公司日常经营参与者,他们对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了如指掌,特别是实控人这样身份敏感的人物,他们掌握着上市公司向左走向右走的关键,在不违背信息披露的大原则下,如果他们都大举买入上市公司股票,则二级市场的股价即便不一定是最低,但肯定是低估了。于是,实控人、董事长、高管以及企业员工增持自己公司股票,一般都被认为是市场底的先兆。
但是,这种此起彼伏的兜底式增持会不会真的让上市公司股价在二级市场出现扭转呢?也不一定。虽然实控人增持、员工持股计划、兜底式增持被认为是上市公司自己维护市值的一个重要手段,但能不能维持住,市场买不买账,还另当别论。比如2016年就率先提出要兜底式增持的奋达科技、科陆电子这样的“老司机”,中长期看其股价也没什么起色,因为它们在2016年年初的时候也号召过员工增持,如果当时增持了一年之后,也就是到2017年年初,基本不赚钱。如果不幸买入兜底式增持的全通教育、暴风集团,对不起,股价打5折!我不知道这些公司实控人补偿员工没有,或者说还有多少员工听了实控人的话搞了增持。
实际上,市场已经开始对兜底式增持有了审美疲劳,公告兜底式增持的公司从以前可以连续上涨个一两天,到现在只能涨半天,甚至一天都涨不到。比如科陆电子,连一个涨停都封不住,奋达科技也是在提出兜底式增持后的第三天开始下跌。如果把兜底式增持当做一种口号赚噱头,二级市场是不会买账的。股价能不能扭转最终不是看谁的口号喊得响,还是要看上市公司自己究竟有没有“干货”,毕竟员工能增持多少股?几百?几千?几万?二级市场可是动辄几亿几十亿的流通筹码。
市场底的出现,一是要看市场情绪,二是要看政策面实质性变化,三是要看上市公司自身。就目前来看,市场情绪还远没有到极度悲观的状态,不死心者大有人在,每一次绝对的底部都是寸草不生,最后都是“一将功成万骨枯”;政策面虽然有限制大小非和减缓IPO,但只重融资不重投资的核心没有改变,去杠杆的决心没有改变,新增资金遥不可及;很多上市公司处于转型之中,自身能脱颖而出者寥寥。在这种情况下,谈市场底似乎为时尚早。当然,对于真正的逆周期价值股,即便实控人董事长和员工不去兜底,市场自己都会源源不断地买入,根本不需要耍花腔。
市场,兜底,上市公司,员工,式增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