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来全球最大IPO:邮储银行拟募630亿港元
摘要: 中国邮政储备银行(1658.HK)9月13日宣布,14日起在香港为其首次公开发行(IPO)展开公开招股,计划募集资金最多630亿港元。作为最后一家未上市的内地大型商业银行,本次IPO是自两年前阿里巴巴
中国邮政储备银行(1658.HK)9月13日宣布,14日起在香港为其首次公开发行(IPO)展开公开招股,计划募集资金最多630亿港元。作为最后一家未上市的内地大型商业银行,本次IPO是自两年前阿里巴巴上市之后全球最大型的新股集资活动,也是近五年来中资银行进行的最大规模IPO.
本次招股价区间设定为每股4.68港元至5.18港元,市账率(Price to Book ratio)约一倍,这一水平较四大行目前市账率中位数0.88略高。公司将在全球发售121亿股,其中近5%在香港公开发售,集资最多约630亿港元,其余做国际配售。该行表示,所得款项将全部用于补充邮储银行资本金,以协助邮储银行业务持续增长。
公开发售将由9月14日持续至9月20日,9月21日定价,预计9月28日在港交所上市交易。
目前已有六家基石投资者承诺认购共计93.36亿股,将包揽约77.12%(以发行价4.68港元及超额配售权未行使计)的集资额。其中,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将认购34.23亿股,约占总发行额17.55%;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认购33.49亿股,约占17.17%;海航集团通过旗下Victory Global Group将认购10亿美元等值股份、国家电网认购3亿美元、中国诚通控股及长城环亚国际投资分别认购1.5亿美元及1亿美元等值股份。
招股书显示,截至今年3月末,邮储银行资产总额、存款总额和贷款总额分别达人民币77076亿元、67324亿元和26658亿元,在中国商业银行中分别位居第五位、第五位和第七位。而据《银行家》杂志排名,以截至去年末的资产总额计,邮储银行位列全球第22大。
李国华:专注零售业务风险敞口较小
邮储银行董事长李国华9月13日在上市记者会上表示,邮储银行有三大特点,分别是聚焦零售银行的差异化战略定位、独特的“自营+代理”运营模式及雄厚的资金实力。他说,计划未来每年分红水平将不低于当期净利润10%,以回馈股东。
回应邮储银行与大股东邮政集团的关系,李国华强调,两者完全独立,大股东不会干预邮储银行的日常经营管理;而在代理业务方面,邮储银行作为甲方是起到主导作用的,而所涉代理费标准均按市场化原则厘定。作为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总经理,李国华表态将邮政集团会发挥实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优势继续支持邮储银行发展。
与四大行相比,邮储银行在零售银行方面的布局特点十分明显。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邮储银行网点数量超过4万个,个人客户数量超过5亿户。而去年个人存款占邮储银行存款总额比例为85.4%,个人贷款占贷款总额比例为49.4%,个人银行业务税前利润占比46.0%,高于其他大型商业银行的平均水平。
该行表示,依托中国邮政集团公司的代理网点,其以“自营+代理”运营模式形成庞大分销网络,为城乡客户提供基础金融服务,并获得稳定、低成本的资金来源。
2015年,邮储银行付息负债平均息率为1.94%,低于其他大型商业银行2.08%的水平。资产质量方面,在银行业普遍面临资产质量下滑的挑战时,邮储银行今年上半年的不良贷款率还略有下降,从去年底的0.8%降至6月底的0.78%。一季度末拨备覆盖率为286.71%,高于其他大型商业银行154.73%的平均水平。
李国华表示,邮储银行成立时间短、历史包袱轻,且强调风控,不会涉足不熟悉的产业。他说,该行在高风险领域的敞口很小;在“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的经济转型中,部分银行的隐形压力很大,他自信邮储银行在这方面压力很小。另外,李还透露,目前该行涉及地方融资平台的贷款比例低,且94%以上均为地市级以上平台,目前没有出现坏账。
今年上半年,邮储银行净利息收入816亿元人民币,按年下降6.9%,主要反映去年国内减息及该行上浮存款利率的影响;净利差由去年上半年的2.74%下降至2.34%;净利息收益率由2.81%降至2.3%。资产总额则较去年底升9.3%至7.97万亿元。
邮储银行在招股书中表示,该行仍处于成长期,在中间业务、存贷比和成本收入比等方面仍有优化空间,且因拥有中国大型商业银行中数量最多、类型最全的战略投资者为业务发展提供有力助推。
去年12月,邮储银行引入了瑞银、中国人寿、中国电信、加拿大养老基金投资公司、蚂蚁金服、摩根大通、FMPL、国际金融公司、星展银行及深圳腾讯等十家战略投资者,共涉及投资总额约451.40亿元。公司表示将在零售金融、财富管理、金融市场等多个领域积极推进战略合作,建立协同机制。
基石投资者“包揽”香港大型新股发行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国家队”几乎“承包”了香港大型IPO发行的情况。因为在6个月禁售期内基石投资者无法卖出股票,这限制了这些大型新股上市之后的流动性,而届时解禁又会对股价造成压力。
今年以来波动的市况,和内地经济下行的压力使国际投资者对中资金融机构兴趣寡淡,在此情况下加大基石发行的认购比例也被认为是一种合理手段。7月时,国银金融租赁IPO的六名基石投资者也消化了约77%的集资额。今年早些时候在港上市的数只中资金融股,其基石投资者认购的比例也往往是五成以上。Dealogic数据显示,今年至今香港近半的新股发行额都由基石投资者认购,而内地企业提供了近四分之三的基石资金。
9月13日的上市发布会上,公司管理层数次被问及如何看待这一情况,邮储银行执行董事兼行长吕家进只是简单回应称,本次寻找基石投资是从公司战略需要出发,且重点在境内。
本次邮储银行IPO的联席保荐人由中国国际金融香港证券有限公司、摩根士丹利亚洲有限公司、Merrill Lynch Far East Limited、高盛(亚洲)有限责任公司及摩根大通证券(远东)有限公司担任,UBS AG Hong Kong Branch(瑞银)担任全球发售独家财务顾问。
此外,另一家中资金融机构招商证券也在近日通过了港交所的上市聆讯,市传很快将开始路演。招商证券计划募资约20亿美元,成功上市后将成为第12家在香港挂牌的中资券商及第七家“A+H”上市券商。
银行,上市,大型,基石,投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