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台股牛”:泡沫破灭 经济转型成功

    来源: 赢家财富网 作者:佚名

    摘要: 我国台湾股市从1986年至1990年初的三年时间里指数涨了12倍,当年的“台股牛”与A股市场本轮牛市有很多相似点,甚至连信用危机爆发导致的“最后一跌”的牛市前奏以及牛市中的泡沫特征都极端相似。虽然投资

      我国台湾股市从1986年至1990年初的三年时间里指数涨了12倍,当年的“台股牛”与A股市场本轮牛市有很多相似点,甚至连信用危机爆发导致的“最后一跌”的牛市前奏以及牛市中的泡沫特征都极端相似。

      虽然投资泡沫总会破灭,但最后的经济结果却有很大差异。不同于日本上世纪90年代地产泡沫破灭后的经济不振,1990年我国台湾地区股市泡沫破灭给很多投资者的财富造成了极大冲击,但是台湾地区经济在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实现了成功转型。台湾地区在90年代之后的十年时间里GDP稳定在6%的较高增速,产业成功转型,电子半导体等行业获得了巨大发展。相对于日本的失落,我国台湾地区最终通过“产业升级+出口贸易结构转型”取得了经济上的成功。对“台股牛”的回忆希望能够帮助投资者对目前A股牛市的演绎趋势作出更好地判断。

      1986-1990年

      “台股牛”的八大特征

      特征一:市场热衷于追逐小市值、有故事的股票

      市场热衷于追逐小市值、有故事的股票。当时我国台湾股市上很多没有内在投资价值的股票遭到爆炒,投资者都将注意力放在各种内幕消息上。热门股包括壳公司和市值小、可流通股数少、有故事以及有“幸运名字”的公司。例如1989年初一只叫做“新奇毛纺”的股票1月份的股价低于7元新台币,没有内在价值,仅具有壳资源。从3月份开始该股在25个交易日中有22次涨停,13个交易日中只有涨停成交。在大牛市中,小盘投机性较强的股票,以及只有很少或完全没有潜在价值的空壳公司通常会跑赢大盘,比那些指数型股票和蓝筹股表现得更好,主要是因为小盘股在这样的市场中更容易被操纵。

      这种背景下绩优蓝筹股难以跑赢大盘。当时台湾股市上有很多的蓝筹股,虽然有强劲的资产负债表以及有远见的管理层,具有很好的增长潜力,但往往表现不佳,例如台塑集团等。台塑集团在1989年一季度仅温和上涨18.8%,收益远低于指数涨幅44%。1989年一季度代表大盘蓝筹的A级股涨幅39.5%,但更具投机性的B级股涨幅则达到了74.8%。当时的股票市场价格已经完全脱离了价值基本面,而股价一旦脱离了现实基本面的约束,对于有意愿参与这场游戏的人来说,再高的股价都不会是障碍。

      特征二:管理层对股市上涨进行背书

      当时我国台湾地区的管理者为了力促股市繁荣喊出了“丰厚的利润、伟大的繁荣”的口号,而市场将这种口号看作是管理层防止市场下跌的保证。另一方面,投资者热情高涨,1989年由于征收资本利得税的消息导致市场大跌,投资者包围相关部门表示抗议,引发骚乱。管理者随后很快取消了之前征收资本利得税的方案,之后的股市政策也变得十分小心。

      特征三:散户主导的市场,交易额迅速攀升

      当时我国台湾股市90%的交易量都是由散户完成,导致台湾证交所的交易量非常大。1989年台湾证券交易所的每只股票平均年换手率接近600%,而纽约证交所同期的股票年换手率仅50%左右,最高纪录也没有超过100%。

      特征四:券商运营环境宽松

      1988年后台湾地区券商准入放开,券商数量爆发。1988年之后我国台湾地区券商准入规定再次放开,券商营业部数量迅速扩张,股票交易量随之大增。1988年6月台湾地区持牌券商数量为28家,到1990年券商数量扩张到197家。为抢占市场份额,券商为各类人群设立了专属投资网点,例如有专门针对家庭主妇、医生、农夫、大学生的网点。并且揽客手段层出不穷,大肆进行广告宣传等。

      与当时台湾地区的情况类似的是,近两年大陆券商运营环境同样大幅宽松。例如“互联网++券商”的兴起带动了远程开户,佣金费率大幅下调,同时上交所、深交所陆续放开“一人多户”等等措施。实际结果是股票开户数量大幅上升,股票交易额也迅速攀升。

      特征五:泡沫期的高市盈率

      泡沫时期我国台湾地区股市整体市盈率达到100倍。1989年四季度我国台湾股市整体市盈率接近100倍,高于当时日本股市的51倍,也远高于其他国家和地区股市的10-21倍的市盈率区间。另一个案例是当时台湾中国国际商业银行总市值相当于摩根大通、美洲银行、第一银行公司、富国银行和美联银行等五大美国公认优质银行的市值总和。

      特征六:大量的地下钱庄集资,保证金交易盛行

      由“金融天才”经营的月息4%的地下钱庄盛行,保证金交易活跃。当时除了股市投资热潮以外,台湾地区还盛行多种金钱游戏。当时台湾地区的投资回报期限一般用月来衡量,地下钱庄盛行,很多非法但公开经营,且不受当局监管约束的地下钱庄每个月能赚到4%的收益,一些名叫“标会”的共同储蓄计划则能够获得6%的月度收益。地下钱庄一般是由一些号称“金融天才”的后台老板经营,大量地下钱庄盛行的同时,台湾股市同样存在大量的非官方的保证金交易,这给台湾股市带来了更大的杠杆系数和不稳定性。

      与当时台湾地下钱庄筹资模式相类似,现在A股市场上配资业务盛行。目前A股市场基本已经形成了“信托融资―股票配资资金供应商―渠道商―C端客户”的一条完整资金链,且银行资金也同样配置了两融收益权、“伞形信托”等多种类型的结构化产品。当时“台股牛”的背景是宽松的监管环境,现在A股市场则是金融创新、直接融资大发展的市场背景。

      特征七:新股上市的低价发行承销

      类似于现在的A股市场,上世纪90年初的台湾股市新股发行价格同样是由证券交易委员会确定,而非市场决定。结果同样导致很多股票发行以低于市场的出清价格完成,新股发行往往超额认购,打新股基本都能获得无风险的快速盈利。

      特征八:5%的涨跌幅限制助长泡沫而非降低风险

      当时台湾股市为了避免市场剧烈波动,将个股涨跌幅限制设定为5%。然而这样的限制只能延缓而无法消除价格限制,阻碍了市场出清,导致不必要的风险。过度的价格限制反而是促进投资泡沫的发展,而不是降低风险。1987年我国台湾股市遭受美国股灾冲击,随后为了保护投资者,台湾股市管理层将涨跌幅限制进一步缩到3%,结果导致问题的更加严峻。由于跌停板上的股票没有成交量,投资者无法卖出股票以补充保证金缺口,导致市场进一步恐慌。

      “台股牛”的

      背景、前奏、契机

      1、“台股牛”的背景:经济转型期、增速换挡期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台湾地区经济进入经济换挡期,经济从出口导向进入转型期。从1960年开始我国台湾地区经济向“出口导向”转型,经济快速发展。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台湾已经成为“新兴工业地区”,逐渐跻身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但从80年代之后,台湾经济增速开始逐渐放缓,主要原因在于基础设施压力,以及来自东南亚等低工资国家和地区的竞争。即台湾经济在上世纪80年代进入了GDP从10%以上的高增速向7%-8%左右的中高速增长的经济转型阶段。

      以基建拉动经济,面对经济增速下行问题。从1978年开始,台湾GDP增速从14%左右的高增速持续下滑,直到1982年在GDP4%左右触底,整个80年代台湾经济增速都不是很稳定,在7%左右上下大幅波动。核心原因在于70年代末期台湾的出口增速开始大幅下滑,即出口的经济导向开始面临困难。为了解决经济发展瓶颈问题,70年代末台湾地区相关部门制定了“十大建设项目”来解决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包括台北桃园机场、台中深水港、南北高速等等。

      吸引“人才回流”,构筑“工程师红利”。在基建稳增长的同时,为了提高竞争力,台湾地区开始开发新竹科技园区来吸引高科技创业的企业入驻,以提升高科技产品的出口水平。之后随着台湾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促使了“人才回流”,很多受过高等教育、在海外的工程师和管理人才回流我国台湾。

      2、“台股牛”产生的前奏――信用危机导致“最后一跌”

      牛市的前奏:上世纪80年代初台湾地区信用危机爆发。80年代早期,台湾地区金融体系仍然相对落后,银行体系极大受制于相关部门的管制,整体金融体系效率低下。1985年初,以国泰集团为代表的信用危机爆发,冲击了台湾地区的金融体系,引发了后期相关部门对其金融体系的全面改革。

      1985年,台湾国泰危机爆发,市场跌至最低点。国泰集团是台湾地区五家顶尖的工业和商业集团之一,涉及产业领域包括保险、建筑、塑料、信托以及租赁、食品等。1985年2月,其旗下核心金融公司“第十信用社”由于财务混乱被管理当局勒令暂停贷款业务,导致客户挤兑风波,随后“第十信用社”被接管。结果信用危机波及国泰旗下另一家“类银行”业务的国泰信托,随后相关部门出面平息风波,国泰信托再次被接管。直到国泰旗下第三家“国泰塑胶集团”由于吸纳“职工存款”再次出现流动性问题。相关部门组织全面调查,信用风险暴露,并且波及许多私营企业,问题贷款数量不断上升。国泰危机打击了市场信心,台湾股市跌至1985年最低的636点,成为台湾股市历史上最大的牛市之一的真正开端。

      3、“台股牛”的契机――“台币”进入升值区间,热钱流入催生资产泡沫

      1986年之后“台币”进入升值周期,“台股牛”正式启动。从1985年初开始,“新台币”对美元汇率开始稳步回升,“台币”的升值趋势开始吸引外资回流。由于传统银行利率很低,外资回流资金更多关注地产和股市,股市和地产泡沫开始同步产生。

      “台股牛”的三次回头

      台湾股市从1986年起步的大牛市过程中大的回撤总共两次,分别发生在1987年9月以及1988年8月,两次回调幅度均在30%以上。第一次是由于外围冲击――美国1987年股灾的影响,第二次是1988年管理层出台资本利得税的影响。随后市场再次恢复上涨趋势,直至1990年1月市场见顶。

      1、第一轮回调(1987年9月):意想不到的外围冲击,1987年美国股灾,回撤30%

      1987年第一次30%幅度的回调。台湾股市从1986年初的800点起步,持续上涨至1987年9月的4000点,在涨幅几乎接近5倍之后发生了牛市的第一次回调。这场回撤在1987年四季度发生,指数从4000点跌到2800点,回撤幅度30%。

      1987年这次回撤的主要原因在于外围市场波动造成的冲击。这场冲击源于日本为抑制经济泡沫开始紧缩货币,导致日本债市暴跌。进而影响到美国债券市场,结果表现为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迅速上升,叠加政府再次释放美元贬值压力的导火索,最终导致美国1987年股市的大幅调整。而其风险影响到全球市场,台湾股市同样出现回调。

      2、第二轮回调(1988年8月):监管冲击,征收资本利得税,回撤36%

      征收资本利得税的监管风险引发股市快速大幅回调。台湾股市第二次回调发生在1988年8月,指数从8100点回调至5200点,回调幅度36%,指数下跌了一个季度,引发调整的原因在于监管风险。1988年9月台湾相关部门出台准备征收资本利得税的政策,之后股市从8813点连跌19天到4645点,几乎腰斩。由于股市暴跌引发了投资者的不满和社会骚乱事件,后续管理层在投资者的巨大压力下宣布取消征收资本利得税计划,指数恢复上涨。

      3、第三轮见顶(1990年2月):基本面出现拐点,指数在12000点见顶

      指数在1990年初见顶。台湾股市指数在1990年达到顶部时几乎没有任何征兆,甚至没有什么信息出现,一切显得很平静。如果有什么信号的话,是市场的大幅波动,从1989年开始台湾股指开始大幅的上下波动,并在1990年达到最高的12000点。但是如果排除市场的狂热投资情绪,从基本面来看其实是能够发现指数见顶端倪的。

      基本面上,支撑这轮大牛市的流动性根源“热钱流入+利率下行”两个基础都已经出现拐点。“新台币”的升值趋势从1988年开始出现二阶拐点,到1990年已经基本触底;而流动性方面,台湾地区信贷利率在1988年基本见底,1989-1990年短期两年利率处于回升阶段,期间利率从6%回升至10%左右。即流动性的两个方面,热钱流入与利率下行的基本面都已经不再支持市场继续上涨,基本面拐点已经出现。

      “台股牛”泡沫破灭

      实体经济成功转型

      “台股牛”在1990年初到达12000点顶点,然后在随后的7个月里大幅下滑到2800点,几乎跌到指数最高点的零头。虽然在这次市场下跌过程中投资者损失惨重,但乐观之处在于,台湾的实体经济并未遭受重创,反而表现出强劲和稳健。

      1、上世纪90年代我国台湾地区经济转型成功,GDP增速逐渐企稳

      我国台湾地区在上世纪80、90年代进行经济换挡,进入转型阶段。台湾地区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为其六七十年代的高增长奠定基础,但这一模式从70年代末期开始进入发展瓶颈期。从1976年开始台湾地区出口增速持续下行,同时“台币”的升值趋势也对其出口造成了不良影响。台湾地区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逐渐进入转型阶段,经济增速也开始从之前10%的高增长期进入6%-7%的中速增长阶段。台湾地区经济在90年代进入稳定阶段,产业升级、出口增速稳定。总体上看,80年代台湾地区GDP表现为非常不稳定,大幅波动,其出口平均增速也从之前的平均30%降至15%,GDP增速在3%-10%之间大幅波动;到了90年代,台湾地区经济增速缓慢下滑,逐渐稳定在6%左右的经济增速,出口增速也从15%降至7%的增速。

      2、台湾地区经济转型成功:成功的产业升级+新的市场

      产业结构升级+贸易模式转变。1990年之后,台湾地区的出口贸易逐渐形成新的模式,其对祖国大陆的转口贸易日渐繁荣。此外,亚洲跨地区贸易也持续增长,东盟、韩国都成为我国台湾地区产品的重要出口市场。同时,台湾地区产品种类也逐渐从之前的鞋、衣服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向高附加值和科技密集型方向转移,例如电子产品和电脑相关设备。

      我国台湾地区、日本在上世纪90年代初都经历了股市和地产市场的泡沫,主要原因都在于美元经济偏弱,出口型经济体日本、我国台湾地区都经历了被动的货币升值。且两个地区应对出口下行冲击的应对方式均为加大基建投资力度、放松货币,宽松的流动性以及外资流入助长了市场泡沫。但是泡沫破灭之后两个地区的经济表现迥异,我国台湾地区相对于日本的成功之处在于不仅仅实现了产业升级,还受益于台湾地区的经济更容易与祖国大陆相结合。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台商大量地在祖国大陆进行投资,不仅仅获得了廉价的劳动力等竞争优势,同时也获得了一个巨大的、消费习惯非常相似的消费市场,从而获得了祖国大陆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红利。


    关键词:

    台湾,股市,台湾地区,市场,经济

    审核:yj102 编辑:yj102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的作品,均是转载自其他平台,本网赢家财富网 www.yjcf360.com 转载文章为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传播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全部作品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赢家财富网的观点、看法及立场,文责作者自负。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我们收到通知后会在3个工作日内及时进行处理。

    2:本网站刊载的各类文章、广告、访问者在本网站发表的观点,以链接形式推荐的其他网站内容,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供用户参考使用或为学习交流的方便(本网有权删除)。所提供的数据仅供参考,使用者务请核实,风险自负。

    版权属于赢家财富网,转载请注明出处
    查看更多
    • 内参
    • 股票
    • 赢家观点
    • 娱乐
    • 原创

    5月24日PA66产业链情报

    1.5月24日PA66产业链指数为137.905月24日PA66产业链指数为137.90,较昨日上升了0.27点,较周期内最高点201.38点(2021-10-21)下降了31.52%,

    5月24日碳酸钾产业链情报

    1.5月24日碳酸钾产业链指数为102.525月24日碳酸钾产业链指数为102.52,较昨日上升了0.12点,较周期内最高点161.69点(2022-07-03)下降了36.59%,

    富春染织(605189.SH):9984万股限售股5月29日解禁

    (原标题:富春染织(605189.SH):9984万股限售股5月29日解禁)5月24日丨富春染织(605189.SH)公布,公司本次股票上市流通总数为9984万股。

    山外山(688410.SH):股东游新农拟减持不超0.60%股份

    (原标题:山外山(688410.SH):股东游新农拟减持不超0.60%股份)5月24日丨山外山(688410.SH)公布,因自身资金需求,股东游新农先生计划拟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或大宗交易的方...

    早知道:2024年5月24号热点题材

      上证指数目前处于短线回调趋势中,依据赢家江恩价格工具得出:当前支撑位:3109.06点、3053.63点,当前阻力位:3163.14点,由赢家江恩时间周期工具展示得出:下一个...

    早知道:2024年5月23号热点题材

      上证指数目前处于上涨趋势中,依据赢家江恩价格工具得出:当前支撑位:3109.06点,当前阻力位:3163.14点、3189.25点,由赢家江恩时间周期工具展示得出:今天5月22日...

    通道业务是什么?典型的通道模式有哪几种

    通道业务是什么?所谓通道业务,是指证券公司吸收银行资金,向银行发行资产管理产品,然后用其购买银行票据并帮助银行提现完成信托贷款,将相关的资产转入表外。

    中小投资者有哪些建仓方法 ?主力建仓成本的计算方法分析

    建仓等同于开仓,指的是交易者新买入或卖出一定数量的期货合约。股票市场所说的建仓也就是融资卖出正确或者是买入股票的行为。计算主力建仓成本是一种高度商业秘密。投资...

    股票软件《赢家江恩证券分析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