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声音:投资者不要太悲观 2638点是不会破的
摘要: 第1页:李志林:投资者不要太悲观2638点是不会破的第2页:李迅雷:短期经济增速低于6.5%可接受第3页:叶檀:从权威人士访谈看资本市场投资逻辑第4页:皮海洲:规范中概股回归很有必要第5页:郭施亮:A
李志林:投资者不要太悲观 2638点是不会破的 李迅雷:短期经济增速低于6.5%可接受 叶檀:从权威人士访谈看资本市场投资逻辑 皮海洲:规范中概股回归很有必要 郭施亮:A股再现急跌,市场误解“权威人士”了吗?
李迅雷:短期经济增速低于6.5%可接受
5月9日,人民日报刊登权威人士专访,针对经济形势、宏观调控、供给侧改革和预期管理等问题深入解读。权威人士表示,我国经济运行不是U型,不是V型,而是L型走势。谈及供给侧改革,此次权威人士则明确了“三去一降一补”的具体任务目标。此外,还明确了股市、汇市、楼市的政策取向,即回归到各自的功能定位。与此前不同的是,此次权威人士否定了“房地产加杠杆去库存”的做法。
据21世纪经济报道消息,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认为,前不久部分经济数据有好转,是加快投资、增加库存以及加杠杆的结果,与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等五大任务目标相悖。改革肯定要壮士断腕,肯定是要有牺牲的。改革要是什么都不牺牲,那改革很难进行。
李迅雷认为,一季度经济是通过投资加杠杆和补库存的形式来实现的。这个跟权威人士判断一致的。这就是经济数据的“漂亮”,有部分人为因素,造成了经济的表面繁华,但实质上经济并未恢复快速增长。比如房地产投资加快,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居民购房需求大增有关。但是整个投资下行趋势仍很明显,比如民间投资增速大幅下滑。所以从总体来看,经济下行压力还是存在的,这与四月份政治局会议的判断是一致的。权威人士也指出,中国经济增长L型是一个阶段,不是一两年能过去的。
李迅雷认为,股市最根本的是要有融资功能,同时也有投资价值,但是现在股市融资增长慢,企业上市排队越来越长,融资功能难发挥,而且投资标的分红率也是很低的,这使得价值投资功能也很难发挥。但是这只是对股市、债市提出完善功能要求,改革很难一蹴而就。房地产也是类似。房地产本身有投资属性和消费属性,只是哪个为辅哪个为主的问题。以自住为主的,就是一个正常的市场。如果是一个投资为主的市场那就不大正常了。上海、北京、深圳2016年一季度的房地产销售价格迅猛增长,很大程度上是金融杠杆加大的结果,有超前消费迹象,也不排除带有投机炒作特性。这些城市过去第一套住房还贷完毕,第二套房按照第一套住房贷款优惠来执行,另外契税也有优惠。上述城市下一步是不是要进一步收紧政策还需观察。不应该把刺激房地产作为稳增长的主要手段,这样会助长泡沫。
李迅雷认为,应把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放在首位,第二位是改革,第三位才是稳增长。改革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稳增长目标是有冲突的,但与长期稳定发展目标是一致的。在有冲突的情况下还是要改革先行,这样短期经济增速难免有所放缓。但是即便经济低于6.5%的底线,也是可以接受的。因为GDP处于6.5%-7%是一个预期性目标,实际我们都把它变成了一个约束性的指标。既然是预期指标的话,那没有实现也很正常。因此不只是今年个别季度经济增速低于6.5%可以接受,即便今年的GDP低于6.5%,政府工作报告里面也是可以解释的。例如,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当中提到的,关于2015年出口7%左右的预期目标未实现,实际是负数,并未强制要求完成。“十三五”的底线是6.5%,日子还长,短期经济低于6.5%,并不意味说“十三五”低于6.5%。
.证.券.时.报.网
李志林:投资者不要太悲观 2638点是不会破的 李迅雷:短期经济增速低于6.5%可接受 叶檀:从权威人士访谈看资本市场投资逻辑 皮海洲:规范中概股回归很有必要 郭施亮:A股再现急跌,市场误解“权威人士”了吗?
叶檀:从权威人士访谈看资本市场投资逻辑
权威人士再发话。5月9日权威人士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对中国经济运行的判断是L型的走势,这是一个经济阶段,不可能很快过去。但与此同时,由于中国经济弹性强,所以即使不刺激,速度也跌不到哪里去。这应当意味着,未来对经济不必实行强刺激,不必实行大水漫灌。
从权威人士的阐述当中,投资者应当可以得出指导未来投资的准则。
去年资本市场已经经历了股市的高杠杆,今年又经历了期货疯涨,房地产市场不同城市则处于分化之中,高杠杆引发的后遗症得到了高层充分的关注,意味着希望以高杠杆来推动某个市场的疯狂上涨已经不现实。
在经济下行时,流动性与投资仍然可以扛鼎,资金不时会成为强心针。但流动性注入后,实体经济往往由于投资效率低而无法全部吸纳,相当大一部分会溢出到资本货币市场,导致某个市场短期内会有快速增长。但这样的增长只是天空中偶尔绚烂的烟火,持续的时间不会很长,经济一旦稳定,货币就会收缩,这时市场会呈现出松、紧、松、紧的阶梯状态。所以投资者不能不切实际地幻想某一个市场能长期保持充盈的流动性。
在这样的市况下,投资者需要抓住能够引领未来的板块,比如高端制造、消费与高端服务业。
在经济的L型运行周期中,会出现分化,无论是地区、行业还是企业,总有一部分在“二八定律”的分化中得到“八”的好处,脱颖而出,前景光明。
政策的无形之手不会刻意去扭转分化的趋势,分化意味着资源得到了高效配置,注入到了未来有盈利前景的行业,所以,高端制造、高端服务业是中国未来经济的前景,以后投资应当牢牢握住这两个抓手。与此同时,在城市化过程中,市场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群相对来说更安全,这些城市发展更快,市场化程度更高,会吸引更多的人到来。
权威人士非常明确地说,通过宽松货币加码来加快经济增长、做大分母降杠杆是幻想。这就提醒投资者,不要用高杠杆投资。
高杠杆运用不当会让人倾家荡产,政府不会鼓励。高杠杆必然带来高风险,控制不好就会引发系统性金融危机,导致经济负增长,甚至让老百姓储蓄泡汤。对于个人投资而言,高杠杆同样不是个好主意,除非你自认为自己是巴菲特,但巴菲特现金流丰富,几乎不用高杠杆。
股市、汇市、楼市回归到各自的功能定位,尊重各自的发展规律,不能简单作为保增长的手段。股市的本源是什么?是为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不是为了解决实体经济的债务危机,不是为了让大公司得到一大堆钱、让一堆人套现富了更富的。楼市的本源是让人住、让人休息,不是为了让人投资。而汇市的本源是为让人在境内外投资、生活更便利。既要加杠杆又要控风险,在目前的阶段很难办到。
在当前的市场中,投资者最好不要去碰过剩产能的低效企业。
未来“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方面就是化解过剩产能、处置“僵尸企业”,“减法”色彩较浓,不可避免涉及人和钱,即就业和债务的问题,难度和要求都比较高,但决策层的决心很大,依靠过剩产能支撑的短期经济增长不仅不可持续,而且承受的痛苦比去掉这些产能要更大、痛的时间会更长。办法就是在维持社会稳定的同时动手术,长痛不如短痛。对这些企业进行“清盘”,既可以释放出土地、信贷等稀缺资源,也使这些企业的职工在纳入社保、接受培训后走上新岗位,看到新希望。
低效率企业去杠杆,可以用市场并购的方式,也可以用破产清算的方式,对于实在救不了的,该关闭的就坚决关闭,该破产的要依法破产,不要动辄搞“债转股”,不要搞“拉郎配”式重组,那样成本太高,自欺欺人,早晚是个大包袱。只要就业稳定,产能过剩行业的破产就不是大问题。
《每日经济新闻》
李志林:投资者不要太悲观 2638点是不会破的 李迅雷:短期经济增速低于6.5%可接受 叶檀:从权威人士访谈看资本市场投资逻辑 皮海洲:规范中概股回归很有必要 郭施亮:A股再现急跌,市场误解“权威人士”了吗?
皮海洲:规范中概股回归很有必要
近年来的中概股回归热潮终于引起了监管部门的关注。针对上周末“证监会将暂缓中概股在国内上市”的传闻,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张晓军5月6日表示,目前证监会正针对中概股企业通过IPO、并购重组回归A股市场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
对中概股回归A股市场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这确实是当下监管部门需要认真对待的一件事情。据初步统计,自2015年以来,已有38家中概股公司宣布私有化计划,而这些私有化公司的最大去向就是回归A股市场。不仅如此,这场以在美国上市中概股为主的回归热潮,目前已波及到香港股市,包括万达商业在内的部分在港上市的H股公司也提出了私有化回归A股的计划。
应该说,中概股的回归,只要符合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监管部门就不宜作过多的干预,中概股公司的回归更多是一种市场选择。不过,基于A股市场的不成熟,同时基于中概股回归过程中的一些不规范行为可能给中国公司在国际市场上带来不必要的负面影响,因此,对中概股回归予以规范是很有必要的。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中概股回归弊多利少。虽然不少中概股在行业中处于龙头地位,或是比较优秀的企业,但由于这些中概股都是高价回归,因此,这些企业在回归的时候,基本上已经透支了公司的成长性,A股二级市场试图分享其成长果实的愿望基本上都会落空。A股二级市场基本上只落下个为中概股回归买单的份。某些中概股公司就直言,其回归后的股价将上升3倍、5倍。股价如此高溢价,A股投资者想不买单都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进一步说,一些中概股回归,就是奔着A股市场的高溢价回来的,就是奔着圈钱的目的回来的。
不仅如此,中概股回归引发的A股市场的投机炒作,加剧了股市的震荡,给市场带来了不必要的投资风险。如分众传媒先是借壳宏达新材,后改为借壳七喜控股,引发宏达新材股价的不必要波动,而七喜控股的股价也是大起大落,从12元附近上涨到62.34元,又回落到当下的30元附近。又如巨人网络借壳世纪游轮,导致世纪游轮股价从31元暴涨到231.10元,然后又跌到110元附近。这种大起大落助涨了A股市场的投机性,极大地增加了A股市场的投资风险。
当然,中概股回归的负面影响不限于国内市场,同时也在国际市场上留下了极坏的印象。一方面中概股公司在国外市场上想来就来想走就走,这本身就不是一件严肃的事情,把境外上市当成了儿戏。这暴露出中概股公司在重大事情决策上的不慎重。另一方面中概股回归A股市场基本上是“落荒而逃”。因为中概股公司承受不了美国股市严厉的市场监管,以及严格的投资者保护措施,所以一家家公司因此逃回A股。不成熟的A股市场反倒成了中概股的乐园。
此外,中概股公司的低价私有化严重损害了公众投资者的利益。如在38家私有化或拟私有化的中概股公司中,约一半的企业试图以远低于首次公开募股(IPO)的价格进行私有化,这一做法已引起美国研究机构的抨击,严重损害了中国公司的形象。
正是基于中概股回归所暴露出来的种种问题,因此对中概股回归A股市场予以规范是必要的。比如,规定境外上市未满5年的公司不得回归A股市场;又如,规定中概股回归以“+A”的方式为主,或采取剥离上市的方式回归A股市场。而对于采取私有化方式回归A股市场的,其私有化价格不低于IPO价格,以切实维护公众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维护中国公司的国际形象。(聚财盆财富网)
李志林:投资者不要太悲观 2638点是不会破的 李迅雷:短期经济增速低于6.5%可接受 叶檀:从权威人士访谈看资本市场投资逻辑 皮海洲:规范中概股回归很有必要 郭施亮:A股再现急跌,市场误解“权威人士”了吗?
郭施亮:A股再现急跌,市场误解“权威人士”了吗?
A股再现急跌,市场误解“权威人士”了吗?
先有中概股传闻的冲击,后有“权威人士”的观点影响,这一系列的因素对近期中国A股的表现构成了或多或少的冲击。
其中,在最近两个交易日中,中国A股市场出现了接连大幅杀跌的走势,且失守了60日线的位置,而前期市场良好的运行趋势也遭遇到了扭转的尴尬局面。截至5月9日收盘,上证指数报收2832.11点,下挫2.79%;深证成指报收9790.48点,下挫3.07%。至于中小板指数以及创业板指数,则分别下挫了2.63%和3.55%。
“权威人士”这四个字,无疑成为最近一两天市场热议的焦点话题。然而,对于市场投资者来说,因“权威人士”往往代表了国家的态度,而其表态也将会直接影响到后续的股市表现情况。
谈及“权威人士”,实际上对市场来说,已经并不陌生。究其原因,即在短短一年的时间内,“权威人士”却在权威报刊中出现了三次,且其表态之后,却给后续的股市表现构成了深刻性的影响。甚至,亦有观点认为,近期“权威人士”的表态,却成为9日股市急跌的导火索。
事实上,从近期这一位“权威人士”的相关观点中,亦存在部分深刻影响着市场表现的观点。对此,笔者亦筛选了“权威人士”的部分核心观点进行分析与点评,关注其观点是否存在被市场误解的可能。
其中,据其观点所述,“我国经济运行不可能是U型,更不可能是V型,而是L型走势。这个L型是一个阶段,不是一两年能过去的”。
笔者认为,根据这一表述,实际上也对之前市场预期可能存在的经济V型反转的乐观表述,给予了纠正。与此同时,从“权威人士”的表述来看,其实亦从一定程度上强调了当前经济仍存下行压力,而经济回暖已然不是一个短期的过程,L型的运行态势,往往预示着未来经济运行的趋势可能会更加严峻。
对于股市来说,在国内,虽然股市与经济的表现并未有着过于密切的联系,但股市是经济晴雨表,其往往提前反映出未来经济的运行趋势,因此还是存在或多或少的影响。对此,随着经济运行逐渐趋向于L型的运行态势,或预示着未来股市的运行价值中枢将有所降低,而经历之前轰轰烈烈“去杠杆化”“去泡沫化”的过程之后,股市整理的周期或将会有所延长,未来将会更加考验市场的投资信心。
“退一步”为了“进两步”。我国经济潜力足、韧性强、回旋余地大,即使不刺激,速度也跌不到哪里去”。
针对这一观点,虽然前述经济运行或呈现出L型的运行态势,但从这一个观点的阐述中,却给予了市场带来了一些积极性的预期。在笔者看来,面对我国经济下行的大环境,虽然中短期内经济很难出现U型乃至V型的运行态势,但因我国经济潜力足、韧性强,回旋余地大,因此对未来经济的下行空间,也不必过分悲观。但与此同时,在这一观点阐述的背后,实际上也肯定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而中短期经济的下行,仍不会轻易改变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发展趋势。
“树不能长到天上,高杠杆必然带来高风险,控制不好就会引发系统性金融危机,导致经济负增长,甚至让老百姓储蓄泡汤”。
谈及高杠杆,我们很容易联想起去年以来发生在股市、楼市等重要领域的系列高杠杆活动。实际上,对于高杠杆资金而言,既会起到助涨的影响,但同时又会起到助跌的冲击。值得一提的是,经历了15年6月之后的股市加速“去杠杆化”“去泡沫化”过程之后,市场也对高杠杆资金的撬动影响有着深刻性的认识,而期间大胆动用高杠杆资金工具来大幅提升自身资金利用率的投资者,也遭遇到了资产大幅缩水的困局。
此外,自今年以来,一线楼市乃至部分二线楼市先后经历了价格飙涨的走势,其中也不能摆脱部分高杠杆资金激活的影响。此外,就在前一段时期,随着首付贷等杠杆工具的全面激活,却引发了全民炒房的热潮,但在全民热炒房价的大背景下,却从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市场投机的风险,甚至还会给我国经济的未来发展埋下了隐患。
正如之前黄奇帆先生所言,“如果买房的人变成零首付或者5%到10%的首付,而后出现持续暴涨的走势,这和去年股市高杠杆造成的3000点到5000点的后果是一样的。”由此可见,当市场巨大的泡沫破裂之后,其后果也是不堪设想的,这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
“我们明确了股市、汇市、楼市的政策取向,即回归到各自的功能定位,尊重各自的发展规律,不能简单作为保增长的手段”。
针对这一个观点的阐述,笔者认为,其实也与上述点评有所照应。实际上,无论是股市,还是楼市等投资渠道,其价格的非理性波动,归根到底,还是远离了市场自身的运行规律,并严重扭曲了市场自身的调节功能。对此,在市场经历了“高杠杆化”“高泡沫化”的炒作热潮之后,却更应该引起市场的积极反思,并需要及时对市场高度投机的行为给予修正,防止巨大的投机风险进一步蔓延至其它的投资领域之中。可想而知,让各个领域回归至各自的功能定位,并尊重各自的发展规律,这利于上述领域的长期理性健康发展,且利于市场重返理性投资的氛围之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最近几个交易日,中国A股市场的大幅波动表现,既有市场神经过度脆弱的冲击,又有市场资金悲观解读“权威人士”观点的影响。但是,通过这一次“权威人士”的观点阐述,却让我们看到了管理层已经逐渐意识到当下市场所处的环境状况,且已逐渐转变态度,不让问题往更坏的方向发展。显然,及时认识到问题的严峻性,并敢于担当,敢于直视当下的问题,还是给市场带来了一些积极性的预期。或许,对于股市的急跌,市场对“权威人士”的观点看法还是过于悲观了。
但是,对于中国A股市场来说,经济趋向于L型的运行态势愈发明显,将会或多或少地降低股市的价值运行中枢,对存在一定估值泡沫压力的市场,尤其是中小创业板市场构成一定的冲击影响。不过,在笔者看来,敢于直视当下问题,并积极寻求更好的解决方式,是一种良好的态度,无论是对经济,还是对股市的长远发展,还是具有积极性的影响。
.价.值.中.国.网
市场,经济,股市,权威,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