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深圳同威投资董事长李驰:保险股的安全边际很充足
摘要: 巴菲特股东大会即将揭幕,“巴粉”李驰也早已订好飞往奥马哈的机票。对于长期关注并积极投资金融板块的他来说,在保险股集体回调的时候远行,他能放得下心吗?《红周刊》记者为此专访了深圳同威投资董事长李驰,他提
巴菲特股东大会即将揭幕,“巴粉”李驰也早已订好飞往奥马哈的机票。对于长期关注并积极投资金融板块的他来说,在保险股集体回调的时候远行,他能放得下心吗?
《红周刊》记者为此专访了深圳同威投资董事长李驰,他提到保险股短期回调20%左右使得其走势反而变得健康,保险股有很好的安全边际。就平均估值来说,保险股估值水平可以给到20倍。对于中国平安(601318) 这样的龙头,李驰表示,所有科技概念都是附加性的,平安“一个寿险属性足够了”,“令人兴奋的还是保险深度提升和平安的龙头地位”。
保险股的价值当然不仅仅在于短期,还在长期。李驰认为,按照现在中国目前保费和GDP增速计算,中国保险深度大约在15年后达到发达国家的8%的水平——是目前4%水平的一倍。他提醒,金融是当前以及未来的最大风口,平安们已经身在其中,夯实主业护城河就可迎来成长蜕变。
保险合理估值约20倍
《红周刊》:今年以来保险板块回调很深,年初至4月19日,新华保险(601336) 从高位的73.05元下跌了40.89%,市场中的明星——中国平安也从最高81.28元下跌了18.1%,在这样的大跌下,保险股到买入的时机了吗?
李驰:大家不要恐慌,保险板块的下跌主要是三大因素导致。一是受去年保监会发布134、136号文件的影响,收紧了万能险、投连险等理财型保单的销售,回归“保险姓保”。二是,去年一季度整体保费增长基数较高,使得险企今年一季度的业绩增长压力增大。三是,蓝筹股已经连续上涨了9个月,出现几个月的幅度在20%左右的回调,属于比较健康的走势。
主流险企目前的估值已经离历史底部不远了,安全边际很充足。例如,中国平安4月19日估值为13.23倍,历史上最低估值是2015年8月份的8.73倍;中国人寿(601628) 当前估值为21.5倍,历史最低估值是13倍;中国太保(601601) 截至4月19日估值约为19.8倍,历史最低是11.06倍;新华保险离最低估值稍远,目前是24倍市盈率,历史最低是10倍左右。
《红周刊》:在您看来,保险企业的合理估值是多少倍?
李驰:保险企业近年来一直保持着20%的业绩增速,例如中国人寿除了2016年的净利润同比增长率出现下滑,其他大部分时间都高于50%,2017年全年增长率为68.63%;中国平安的净利润同比增速也大多高于20%,2017年同比增长了42.78%。所以我认为保险股可以给到20倍估值。
保险企业具备不错的安全边际
《红周刊》:从消费升级的角度来说,保险是否已经变成中产的必然选择?从投保人数总量和购买保险产品质量两个角度看,形成了怎样规模的保险业务总量?
李驰:对大部分中产家庭而言,一场大病、一场意外就可能使家庭陷入困境,所以对保险的配置需求肯定会持续提升。近几年,大家对保险的态度从拒绝变为接受,这是我们很高兴看到的。
此外,为保险付费是大趋势,未来会像交网费一样成为生活的必需品。一个先例就是视频网站的付费趋势,3年前,网上有各种抢先版资源,付费收看电视节目的观众少之又少。近年来因为版权意识增强,付费看视频慢慢成为了习惯。而且,新一代90后、00后的年轻人,他们认为付费看电影、听歌是天经地义的事。把这个趋势引入到保险领域的话,当我们这一代不把保险当作必需品的人退出历史舞台,新一代年轻人成为社会主力,他们把买保险当作像交网费、水电费一样平常,这时才是中国保险行业的顶峰,如今距离这个阶段还很远,也说明未来有巨大的增长空间。
另外,养老保险的需求也在快速扩张,社保部数据显示,到2050年中国将有35%老龄人口,国家抚养的比例从2016年的2.8:1下降到1.3:1,这意味着每1.3个参与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人员就需要供养1位退休人员。靠国家养老肯定是不可行的了,所以4月12日,国家发布了“个人税收递延险”征求意见稿,5月1日在上海、福建等地做试点。
这个方式就是由保险公司承包的一种商业养老年金保险,核心是减税养老。从全球养老金体系的发展来看,多数国家都经历了从政府负担的单一支柱到政府、企业和个人三方责任共担的发展历程。由此可见,养老保险也会成为未来险企利润的增长点。
《红周刊》:从投保人数来说,您测算过我国投保人数会在哪一年达到顶峰吗?
李驰:其实看保险深度会更全面一些。目前,国内险企的保费收入占GDP比重约为4%,发达国家一般在8%以上,考虑到我国经济6%的增长速度,要达到欧美水平还有很长期的路要走。以2017年数据进行估算,我国GDP总量为82.71万亿,保险行业的保费收入为3.66万亿。2017年保费增速为18.17%,但2017年基数较大,未来保费增速将缓慢下降,与GDP走势相似,预计达到8%可能需要15年。值得注意的一点是,香港的数据是偏高的,有很多大陆居民赴香港买保险,所以香港的保险深的有17.6%,大陆不能以香港作为远期目标。
《红周刊》:真到了那一天,中国将诞生多大体量的保险公司?
李驰:全球第一是可以期待的,虽然中国GDP总值在全球排名第二,但人均GDP在全球排名中等,如果我国人均GDP水平向发达国家靠近一点,经济总量提升可不是一星半点,如果和美国持平,GDP总量将会是美国的四倍。保险作为消费品,高基数必然会催生大企业。
不过从做投资的角度来讲,我们从来不看企业能上冲到多少,而是看下挫的可能性多大,如果下跌的可能性小,获得收益的确定性就高,一旦下降的可能性提高我们就出手卖掉。巴菲特讲投资的时候,从来没讲过进攻,一直强调的是防守。也可以说是安全边际、护城河。目前来看,保险企业具备不错的安全边际。
《红周刊》:总结来说,保险扩张源自于居民保险意识提高和保险密度低,但这是保险板块近两年来高速发展的主因吗?这样的高速发展可持续吗?
李驰:上述两点确实是长期因素,影响保险板块最近两年的快速发展的主因是市场对之前错误估值的修复。保险在2007年的时候被捧上天,之后一直到2016年都在底部徘徊,现在市场的情绪就是喜欢金融板块。
险企多元化是“试错”过程
《红周刊》:最近几年,科技赋能在保险行业可以说开花结果,例如中国平安的人脸识别、微表情识别已经投入使用,您怎么看科技赋能对保险行业的改变?
李驰:本质上还是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大数据、云计算等创新推动力正在加速保险科技的发展,有利于让保险产品找到好客户,让客户找到好的保险产品,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和风险成本。例如中国平安依靠大数据能够看到用户在各个环节的消费,从而进行平台间的流量转移,这就使得平安的广告成本很低。
《红周刊》:科技赋能近年来要数中国平安做得最好,从平安孵化的子公司角度来说,陆金所、平安好医生、平安医保科技等纷纷成了独角兽,平安好医生也递交了港交所上市申请。除此之外,平安旗下还有平安金融科技、平安壹钱包和平安好房,平安因此有独角兽之母的称谓,您觉得这个“头衔”合适吗?平安这种孵化的趋势能否保持?
李驰:这些都没有经过时间的检验,成了就是成了,没成功的未来不一定会成功。过去的成功说明中国平安在管理方面、用人方面的水平比较高,但我不认为平安一定能玩得转,全球也没有一家既做保险又做科技的企业。风口一直是不断变化的,悲观一点说,对科技类企业的最大风口已经过去了,目前和未来最大的风口在金融领域,平安们已经在其中了。就像之前ofo、摩拜等也都想利用好用户的200块钱押金,其实都是想做金融。阿里、腾讯打造的“新零售”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看重的仍是金融,简单来说,消费者用他们的软件买单才是核心,零售只是途径。
我对平安的评价是这样的:它在二级市场投资一般,一级市场投资还可以,所以买了平安就等于既买了保险又买了PE、VC。这是一个试错的过程,前无古人,未来能不能成功还不好说。
而且它不具备普遍性。例如有的上市公司投资了宁波银行(002142) 、中信证券(600030) 就认为自己可以将投资作为主业了,但最终财报会告诉它们这样做是失败的。我认为平安孵化的企业大多很优秀,靠的更多是运气。最好的结果是平安做这些公司的股东,分享成长收益。所以平安有一个寿险属性足够了,大数据、人脸识别等都是附加概念,最令人兴奋的还是保险深度提升和平安的龙头地位。
《红周刊》:我们也看到,BAT已经渗透到了金融领域,而平安和一些金融机构也杀到了BAT的后院,未来BAT和金融机构之间还会短兵相接,在这场竞争中,平安们的优势在哪里?有哪些劣势?
李驰:这个要试过才知道,目前无法评价。举例来说,我投资了一家传统企业,他们正在做生鲜。阿里也投资了一家盒马鲜生。但现在已经不能肯定地说,线上一定会赢过线下,因为流量成本是很贵的,制造不出现象级的营销策略,消费者甚至连线上店铺卖什么都不知道。现在到了一个在街边开店可能比在淘宝上开店更容易成功的阶段。这就像小米是纯正的互联网企业,销售模式也是互联网玩法,而vivo靠着在三、四线城市推广的策略,占据了中国手机四大巨头的一席之地。所以我也不能判断未来谁会获胜。
平安们的优势在于特定客户群体以及更专业的用户数据储备。短板则是一般金融机构往平台方向转型还是很难的,还是要以合作为主,作为主业的辅业。
“保险姓保”是件好事
《红周刊》:请你评价一下原保监会去年发布的134号、136号文件?
李驰:回归本源是件好事,一切都要遵循“保险姓保”的原则。保险公司的获利还应来自于精算,简单理解是指一个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是五十万分之一,保险公司卖四十万分之一的钱,赚十万分之一的收益。保险公司在投资端跑平通胀就可以了,不要想着像巴菲特一样,能赚15%的收益,那是天才级的思路。
《红周刊》:有些机构希望效仿巴菲特那样,保险+投资双轮驱动。那么保险公司有没有一家公司有这样的基础和条件?
李驰:民营金控模式已经有很多血的教训,真正能做到在投资中获得高收益的公司寥寥无几,包括我自己回头看,也希望做右侧交易,实际上离做好还有一段距离。国泰君安(601211)和申银万国为什么合并了?就是在自营业务上玩不转。还有一些排在后面的小券商,希望在自营业务上获得高收益,最终都倒闭了。投资不是那么好做的,全球那么多保险公司,真正赚两份钱的除了巴菲特还没有谁做得好。
《红周刊》:巴菲特之前接受采访时提到,伯克希尔的财产意外险的浮存金整体而言是没有成本的,在他看来,保险行业只有极少数几家公司拥有类似伯克希尔品质的浮存金,您认为中国险企的浮存金品质怎么样?
李驰:中国财险的浮存金投资收益是比较好的,原因在于中国财险卖的比较贵、赔的比较少。
从数据来看,“综合成本率”就是赔付成本+运营成本对保费收入的比值,可以简单理解为资金成本,国内各财险公司有一定差异,主流险企在96%~100%之间,这意味着这些险企的运营收入为正值。而险企盈利就意味着用来获得投资收益的浮存金的“利率”是负的,所以中国产险业务浮存金品质也是不错的。
《红周刊》:请你评价一下人保回归的事,会不会对平安形成挑战?
李驰:对中国平安来说,寿险就是它的核心,并且能稳稳占据保险龙头。最近人保启动了回归流程,这也是一家保险巨头,但是财险相比于寿险用户粘性差一些,消费者今天买了人保的车险,明天可以买太平的车险,但是人寿保险不一样,一卖就是几十年,相比之下财险是一桩“小生意”。
《红周刊》:说到财险,农业险一直是不显山不露水的领域,2017年,一家小型农险公司也能获得2亿元保费收入,您认为农业保险有没有机会成为上市险企的一个比较重要的业务?
李驰:2016年农业保险的保费收入达到创纪录的417.7亿元,为农业提供的风险保障高达2.1万亿元。农作物承保的面积扩大到17.21亿亩。这个体量相对于中国农业来说已经非常大了,但相对于上市险企的体量而言还是很小的,长期的成长性肯定不如寿险。
《红周刊》:我们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最近十年,伴随利率市场化,我国保险行业规模迅速扩张。在连续几次降息之下,我国投保人数实现翻倍增长。你是如何看利率和保险之间的关系的?
李驰:利率只是一个短期推动因素,根本因素依然是保险深度的提升。如果未来降息自然对保单增加有利好,但是因为利率下降,在投资端也会对险企存在压制,寿险责任准备金也会多提。所以综合来看,降息并不一定会带来险企的高速发展。
更重要的是,我从来不在赌场上看记分牌,就像巴菲特说自己从来不看宏观,其实就是不关注利率的变动,美国多年来数次升息、降息,伯克希尔的股票还是从29美元一股上涨到30万美元一股。如果谁具有判断升息、降息的本事,靠沽空或买入债券就可以直接赚钱了。
人物简介:
李驰:深圳同威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总经理,深圳前海强合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公司董事长。投资业绩曾连续八年跑赢大市。2017年代表产品同威3期净值大涨53.2%。
毕业于浙江大学力学系流体力学专业,获硕士学位。1989年南下深圳特区,先后任职于招商局蛇口工业区、中国宝安(000009) 集团、深业集团、香港怡东国际财务投资有限公司。具有25年国内证券市场投资经验和21年香港金融市场投资经历,在多次海内外证券市场发生的金融风波中劈波斩浪。投资之余,喜爱游泳和潜水,每年用五分之一的时间游历世界各地。
保险,平安,红周刊,李驰,中国平安